【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全球最大環境與永續發展的跨國顧問公司ERM旗下的永續發展研究所,於今年1月發布了《2024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下一步》,提出十大永續發展趨勢,包含了人力資本、永續供應鏈建立、應對動盪政治局勢等面向。每項皆涵蓋關鍵推動因素、企業回應與行動建議,旨在幫助企業應對2024年及以後的挑戰。本文將摘錄10項趨勢全文,以供讀者參考。

專注環境與永續發展的跨國顧問公司ERM(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旗下的永續發展研究所,在今年1月發布了《2024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下一步》(2024 ANNUAL TRENDS REPORT : The Next Steps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圖/ERM
專注環境與永續發展的跨國顧問公司ERM(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旗下的永續發展研究所,在今年1月發布了《2024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下一步》(2024 ANNUAL TRENDS REPORT : The Next Steps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圖/ERM

專注環境與永續發展的跨國顧問公司ERM(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旗下的永續發展研究所,在今年1月發布了《2024年趨勢報告:永續商業的下一步》(2024 ANNUAL TRENDS REPORT : The Next Steps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針對全球各行業的永續發展前景進行全面研究後,報告提出:儘管地緣政治衝突、ESG抵制等問題仍存在,但基於2023年的三個關鍵發展──歐盟提出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要求強制性永續揭露、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最終框架啟用推動自然相關報告突破和COP28氣候協議的突破,以及投資者和企業對永續發展的參與度提升,2024年永續發展將可能更有韌性、更加速,並有望成為永續發展的突破之年。

本份報告提出十大永續發展趨勢,其中包含了人力資本、永續供應鏈建立、應對動盪政治局勢等面向,每項皆涵蓋關鍵推動因素、企業回應與行動建議,旨在幫助企業應對2024年及以後的挑戰。

【十大關鍵趨勢重點】

1.實際著手去碳化以回應氣候變遷

2.重視人力資本的價值,鄭重告別疫情前工作型態

3.即使面對反對聲浪,將ESG整合進企業營運仍是明智決策

4.維護自然系統,從模糊雄心轉向具體目標設定

5.規範落定,永續揭露精簡化,雙重重大性評估成新常態

6.建立兼具永續及韌性的供應鏈

7.實踐永續生產和消費,循環性及永續考量成為主流

8.應用AI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9.尊重基本權利不再是填答題,而是核心策略

10.航行於不斷變化的政治局勢,2024動盪將持續

趨勢一、實際著手去碳化(decarbonization)以回應氣候變遷

隨著2023年被證實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意識到時間緊迫,各地政府、金融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更加努力推動企業去碳化。儘管2023年自願性碳市場的可信度有所下降,且化石燃料仍然佔全球能源供應的82%,但包含《碳權聲明施行守則》(Claims Code of Practice)等標準的發表,以及COP28同意將再生能源增加三倍並淘汰化石燃料,綜合上述趨勢,本報告認為整體去碳化趨勢仍將加速。

隨著更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鼓勵企業脫碳,財務壓力逐漸成為推動企業直接去碳化的主要驅動力。如巴克萊銀行(Barclays)和荷蘭國際集團(ING)等金融機構紛紛限制了石油天然氣的融資。此外,雖然根據MSCI 2023年的研究發現,僅有只有3.7%碳權符合VCMI基本要求,導致許多公司如雀巢、開雲集團等都撤回對碳權的投資;但部分企業仍願意支付溢價,購買經過減排驗證、具實際環境和社會附加效益的碳權。包含北美和歐洲,有高達89%的公司領導人也持續將碳權視為關鍵工具,進以抵消難以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報告預估對自願性碳市場的信心仍會得到重建。

除了碳權,企業也將在應對策略中採用更多碳移除技術,這項策略在各產業中蔓延,如科技巨頭微軟從沃旭能源(Orsted)的生物質燃燒電廠購買2,760,000噸碳移除,以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達成碳移除目標;日本全日空(ANA)則同意自2025年起向西方石油公司(OXY)旗下的1PointFive購買碳移除服務。

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模式,報告書中提供了企業以下四點行動建議:

1.優先進行直接減碳:在通過碳市場或碳移除等選項減低排放之前,應將直接減少公司與供應鏈的排放量上做為主要策略。

2.應審慎評估自願性碳市場:需要確認碳權是否有實際減碳效果,以避免爭議並達到預期效益。若考慮購買,也建議選擇經過驗證,且符合環境及社會共同利益的碳權。

3.評估對投資者而言減碳的優先順序:評估主要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減碳計劃,以確定可能面臨的減碳壓力,與特定減碳行動可能提供的獎勵措施。

4.審查公司的排放量,並確定技術性碳移除是否為財務和營運上可行的減少排放量的選擇。

趨勢二、重視人力資本的價值:鄭重告別疫情前工作型態

企業人力資本正受到內外部因素影響──隨經濟放緩和裁員增加,COVID-19疫情後的大規模工作轉換似乎正在消退;此外,工作場所的變化,包含遠距工作,也對員工表現,特別是年輕員工,產生不良影響。根據《2023年全球工作場所報告》,工作場所變化使全球59%的員工缺乏參與感,伴隨工作滿意度下降11%,而根據2023年的調查,員工參與感將影響公司表現。同時,有更多勞工採取有組織的罷工運動,來塑造自身價值和獲取協助2023年8月美國因罷工損失410萬個工作日,印尼及孟加拉也發生大規模罷工。這些趨勢顯示勞工正積極參與並影響人力資本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塑造企業文化,並解決遠距帶來的績效和參與感問題,企業正嘗試吸引員工返回辦公室。部分企業以娛樂性策略吸引,另一些採取激進或懲罰性方法,但這可能產生反效果,如亞馬遜的實體辦公要求即導致員工罷工。為應對員工參與度和工作滿意度下降,許多企業也尋找薪資以外的福利,其中特殊的工作地點就很受歡迎,當然也包含提供日照、心理健康福利,甚至住宿等;然而,非傳統的就業福利也可能導致員工感到壓力。同時,也有更多企業在員工招募上,係根據技能而非學歷或過往經驗,並採取新的培訓和發展方式,幫助員工擁有在當今職場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例如,Volkswagen 正在為員工提供再培訓以生產電動汽車所需的技能。

企業若要修改其應對人力資本議題的模式,應考慮採取以下行動:

1.以全人視角提供各方面協助,思考使員工感到成功的要素為何,將有助於增強參與度和留任率。

2.打造一個重視員工個人成長,且幫助他們找到職涯方向的工作環境。為此,應思考如何激發潛能,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並與工作連結。

3.提供回饋渠道,針對如何能讓員工更好地參與決策,由他們自己提供建議,同時也清楚界定這些意見將如何被考慮和使用。

4.不要限制員工的權利,在勞工組織運動日益活躍下,主動與員工合作、改善工作環境,將比被動對抗帶來更多利益。

趨勢三、即使面對反對聲浪,將ESG整合進企業營運仍是明智決策

ESG近年成為正反兩方攻訐焦點──2023年美國的反ESG情緒激增,幾個州政府紛紛制定反ESG法律,這讓KKR和T Rowe Price等主要投資者將反ESG情緒列為了實質重大風險。企業也面臨兩難困境,且越來越多公司被指控進行漂綠(Greenwashing),其中銀行和金融服務業最嚴重,數量比2022年增加了70%,上述種種更導致唬綠(Greenhushing)的增加。不過整體監管要求也在加強,如歐盟的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要求全面性的ESG披露。許多公司也意識到ESG的融入策略後,所能創造出的價值及重要性,但仍有68%的CEO認為自身ESG進展不足以應對潛在的審查。

總部位於歐洲及北美地區的漂綠風險加劇。 圖/RepRisk
總部位於歐洲及北美地區的漂綠風險加劇。 圖/RepRisk

雖有反ESG立法,且ESG基金流入減低,但隨著ESG在2024年重新加速,報告預期投資者將繼續運用ESG來進行投資決策,青睞ESG表現優良者。根據2023年PwC的調查,70%的受訪者認為公司應將ESG納入策略;2023 年ISS政策調查也發現,85%的投資者不會容忍ESG揭露透明度降低。此外,隨著監管壓力加大,如歐盟達成的禁止漂綠臨時協議,以及被認為漂綠導致的客戶滿意度下降,將迫使企業逐步轉變策略,不再將永續做為單純的市場營銷手段,以避免漂綠指控。同時隨著框架提升ESG資料一致性和可比較性,企業也將借助數據收集和報告流程的加強,來獲取更高品質的ESG資料,實現更好的績效評估、簡化揭露流程並提升運營效率。

面對希望修改整合ESG方式的公司,報告提供了以下的行動建議:

1.徹底查核與ESG相關的法規,確定這些規範如何影響公司策略和揭露活動。

2.評估公司面臨的反ESG法規和利害關係人壓力,進以確定其是否影響且如何影響組織的策略和績效。

3.檢視公司的ESG和永續發展相關聲明,避免漂綠風險發生。

4.考慮建立一個集中管理ESG資料的團隊,以數位化改善公司的資料收集和揭露流程,並將系統及其發現整合進績效管理系統。

趨勢四、維護自然系統, 從模糊雄心轉向具體目標設定

全球自然損失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引起了全球關注──儘管2022年底的COP 15設定了2050年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但全球自然損失仍在加速。全球森林觀察(Global Forest Watch)指出,對於碳匯及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的熱帶森林,2022年砍伐率增長了10%;一項2023年的研究更顯示,全球48%的物種正在流失中,更甚面臨滅絕。

面對上述挑戰,各國政府採取了重大行動,如多國簽署聯合國保護公海的《公海條約》(The High Seas Treaty),亞馬遜八國簽署了《貝倫宣言》(Belem Declaration),歐盟也在2023年4月立法通過,要求公司確保產品不對森林造成破壞。在非政府部門的作為部分,TNFD發布了14項揭露建議,CDP也將生物多樣性納入評估。

企業為應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也積極採取行動。隨著對環境揭露的增加,企業擴大了與自然相關的報告,分析顯示揭露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公司增加了7.2%。TNFD調查也表明,70%的企業計劃在2025年或之前讓自然相關揭露符合TNFD。大型投資者也加大與自然相關的融資壓力,如匯集190家投資機構的Nature Action 100,以及金融業生物多樣性宣言的持續擴展。再生農業也成為農產業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有50家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公司,在公開報告中提及再生農業,沃爾瑪與百事也合作推廣再生農業,預計2030年將在超過200萬英畝上實施。同時永續農業倡議組織平臺(SAI Platform)也發布Regenerating Together,以幫助農企業轉型。

針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事務的回應的公司,報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識別對企業的自然相關重大性議題,並制訂客製化的揭露和管理策略。

2.檢視公司投資者對於與自然相關行動的期望,以確保符合他們要求,使公司能夠繼續獲得資金挹注。

3.連結公司的自然行動與其他更廣泛的永續發展計畫──透過同時關注自然和其他相互關聯的議題,將使永續發展效益倍增。

4.如果公司從事農業業務,評估再生農業應如何融入企業運營或價值鏈中,並建立內部專業知識和技能。

5.評估公司及價值鏈遭受自然災害的風險,衡量自然韌性措施(nature-based resiliency measures)可減緩哪部分風險,並為生態系統帶來積極影響。

趨勢五、規範落定,永續揭露精簡化,雙重重大性評估成新常態

2023年歐盟的CSRD生效,將影響50,000家公司,且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在此同時,ISSB發布了IFRS S1、S2揭露標準,TNFD也完成自然相關風險管理和揭露的最終建議。放眼2024年,揭露領域可能同樣活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確定氣候相關揭露,新加坡、巴西等也預計將以ISSB為準則。而隨監管經常要求在強制性揭露中利用自願性框架和標準,自願和強制性揭露界限逐漸模糊,這讓跨國公司需要符合多個準則。然而,為求減輕公司報告負擔,現今框架正逐步整合中。這些揭露框架也有望幫助公司識別風險和機遇、確保內部認可、增加資源效率並降低成本。據調查,有92%的高管計劃增加ESG數據支出,用於擴大ESG團隊以應對揭露要求。

企業正透過不同方式制定策略,考慮到數據蒐集的效率,揭露框架將會使得跨部門合作增加,尤其在財務運營方面──根據調查,全球中等市場有41%的CFO計劃將ESG納入財務策略;不過,整體仍有加強空間,在針對歐洲500多名財務主管的調查中,只有44%計劃優化財務和永續部門的協作。同時,據PwC調查,有51%的受訪者認為,在確保ESG資料準確性和信任度上面臨挑戰。供應鏈合作夥伴的資料,也影響著對 ESG 資料的信心,特別是長供應鏈,企業需要確保價值鏈夥伴符合如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德國《供應鏈盡職審查法》(LkSG)要求,而為求應對,企業將可能以縮短供應鏈、提高揭露與數據的品質達成。報告也預計雙重重大性評估將成為新常態,因CSRD提高了揭露的標準,而雙重重大性(double-materiality)評估是CSRD校準的關鍵。調查顯示,即使不受CSRD約束,有59%的歐盟企業仍計劃調整報告策略、以符合CSRD。這也將更有效地將永續性整合於策略和風險管理中。

全球市場主要採取之ESG揭露規範。 圖/A WORLDFAVOR GUIDE-Th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playbook
全球市場主要採取之ESG揭露規範。 圖/A WORLDFAVOR GUIDE-Th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playbook

針對企業永續發展揭露方式,以確保適當應對趨勢建議採取以下行動:

1.對相關揭露法規與準則進行徹底審查。公司可能需要遵守不同轄區的多項監管要求,即使本身不在管轄範圍內,其利害關係人也可能要求遵守法規。

2.將揭露活動轉化為具附加價值的行動,例如基準測試和差距分析。

3.不要等有監管才開始揭露永續發展。公司應該立即開始進行,為未來的要求做好更好的準備,並提高與永續發展相關的績效。

4.進行雙重重大性評估,進以確定公司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公司績效至關重要的ESG議題。

趨勢六、建立兼具永續及韌性的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透明度日益重要,利害關係人要求提高透明度以支持永續發展。由於永續採購透明度不足,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成本增加等問題,也促使企業履行責任採購義務。而法規也要求企業需應對人權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如CSDDD和紐西蘭政府的《現代奴役法案》。研究也顯示,消費者對道德和永續實踐的期望上升,願意為提供更多資訊的產品支付 2-10%的額外費用。而供應鏈減碳成為實現氣候目標的重要方式,但也引發企業和供應商間關於成本分擔的討論,凸顯供應鏈轉型所涉及的複雜問題。另外,為了保持具韌性的供應鏈,網路安全將是關鍵,根據過往數據,平均一次資料外洩會對公司造成445萬美元的損失,事關重大。

隨著利害關係人意識提高,企業加強供應鏈盡職調查,EcoVadis 報告稱在2018年至2022年間,向其尋求評估的企業數量增長了134%。如在2023年紡織交易所(TE)和皮革工作組織(LWG)發起倡議,要求品牌承諾,在2030年前需達成自不涉及森林砍伐的供應鏈採購牛皮,目前adidas、H&M等品牌已經加入該計劃。而企業也投資供應鏈去碳化解決方案,如 Meta、Nike、PepsiCo 成立「清潔能源採購學院」,鼓勵供應商使用再生能源。另外,網路安全風險使得企業易受攻擊,雖然根據2023年IBM的報告,企業更傾向於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部分行業如汽車產業,有近三分之一高管認為他們目前在網路安全的投資缺乏價值,需要更明確的對抗策略。

企業若要修改其應對供應鏈議題的方式,應考慮追求以下行動:

在初期就應考慮供應鏈可追溯性(traceability),以提前洞察供應鏈的走向,避免潛在威脅,並增強企業適應能力和準備能力。

與一級和二級供應商合作,共同推動永續發展行動,朝價值鏈上游邁進。

定期關注各產業出版品、和專家互動,參加相關會議,追蹤即將出台的法案,以了解供應鏈運營環境的變化。與監管合規專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還可以為駕馭不斷變化的監管法規提供寶貴的見解和指導。

趨勢七、實踐永續生產和消費,循環性及永續考量成為主流

全球一次性塑膠生產量持續增加,為此《全球塑膠公約》提出自願和強制性措施,預計到2024年底具有法律約束力。而投資者和企業對於汙染相關的財務、法律和名譽風險日益警覺,這促使180多家投資集團於2023年5月簽署聯合聲明,倡導減少塑膠使用,進以應對相關財務風險。消費者越發支持符合其價值觀的企業,對產品可持續性透明度要求增加,對企業承諾和漂綠更加警惕。從研究來看,至少62%的Z世代(生於1997 - 2012年間)更喜歡購買永續品牌。循環經濟概念也受到重視,像Textiles 2030的倡議和政策,在在看出各行業走向循環、更永續的經濟模式。

目前企業正透過永續產品替代和創新來減少塑膠使用,例如阿拉斯加航空成為美國首家停用機上塑膠杯的航空公司,而以色列公司MadeRight則利用真菌發酵技術,提高塑膠包裝的永續性。另外,企業也通過推動產品循環性來減少浪費和排放,像Nike、Crocs設計易於拆卸、重新利用或回收的產品;清潔能源材料生產也納入循環性原則,例如Ørsted與SOLARCYCLE合作,重新回收利用太陽能電板。消費者需求增加也正推動公司變革,超過50% 的時尚紡織產業高階管理人表示,消費者需求正推動品牌創造永續產品和最佳實踐。如Lululemon推出Like New轉售平台,以逆向物流重獲價值、減少浪費。更多公司也開始揭露非財務相關信息,包含碳足跡和社會影響等,如Everlane和Reistor進一步在產品頁面上揭露材料、勞動力和運輸成本等。

對希望改變永續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公司,報告認為應考慮採取以下行動:

1.追蹤永續消費和生產的新趨勢研究,清楚了解消費者需求與關注的變化。

2.透過利用循環材料,探尋在產品或服務生命週期中,減少使用塑膠的機會。

3.建立價值鏈參與流程,使公司能夠存取提高永續性所需的數據和資訊。

4.以自上而下的方法,將循環性嵌入現有的商業模式及產品服務設計中。

5.將永續消費和生產相關的資料收集整合到已使用的系統中,用以妥善收集、管理和分析提高整體效能所需的數據。

趨勢八、應用AI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人工智慧(AI)和綠色科技已成為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關鍵。生成式AI估計每年可為全球增加近4.4萬億美元。研究也顯示,大多數職業只會發生變化不會被淘汰。基於擔憂,全球也開始對新興技術進行監管,如歐盟即通過《人工智慧法案》,巴西、中國等國家也都開始實施類似的分級監管。

AI 其實有助於永續發展,如艾倫人工智能研究(Allen Institute for AI),利用AI提高衛星影像的分辨率,用於監測再生能源和森林變化;企業也利用AI和其他科技簡化永續發展計劃。另一方面,綠色科技也快速增長,各國政府透過獎勵發展來實現環境目標,如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RA)引入282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希望加速應對環境挑戰、促進永續實踐。AI也正在改變企業達到綠色轉型的方式,比如利用AI推進永續發展目標,像Mercado Libre就用AI監測雨林碳庫。然而,企業必須注意AI可能對永續性造成的負面影響,如高耗能和因資料庫偏誤而產生的偏見。

另外,企業也開始追求科技為本的永續效益,透過自身和合作夥伴來追求創新。比如奈及利亞的Wecyclers 利用手機平台安排收集可回收垃圾,並讓當地人以回收量換取食品和必需品。根據2023年調查,92%的高管計劃在2023年增加對ESG資料應用的支出,借助科技以滿足永續資料和報告需求。科技廠商如Salesforce的et Zero Cloud永續報告應用就推出了新功能,SAP也推出了SAP永續資料交換平台,使企業能安全共享標準化資料。這些舉措顯示企業正積極尋找創新的方式來應對永續挑戰,AI和科技有望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強大工具。

報告提出以下四點行動建議,給希望改變處理技術相關永續發展問題方式的公司:

1.在整合AI之前,確定潛在的道德和環境問題,並有意識地在損害前採取行動。

2.關注新興法案,例如英國的線上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了解與永續相關的科技議題,以制定合宜策略、符合利害關係人期待。

3.發展集權治理系統來管理技術和風險。若無集權治理,難以針對可能影響的趨勢做出迅速、適當的回應。

4.為確保公司的永續發展相關資料整合、收集和管理,統一資料收集流程,進以提供具影響的永續發展議題藍圖,從而實現更有效的永續發展管理和報告。

趨勢九、尊重基本權利不再是填答題,而是核心策略

在人權領域,企業正受到利害關係人壓力,被要求改善其預防與應對方式。如Nike未能解決製衣工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進而受到關注。投資者、政府和監管機構也在促進多樣性和公正轉型,包括制定通用人權報告標準,歐盟也要求公司進行人權盡職調查(HRDD)。而多元化領域也正面臨變革,Deloitte研究發現,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其董事會仍以白人男性為主,顯示多元化努力仍有不足。但在美國,在最高法院推翻大學錄取平權行動後,企業的多元化努力將可能受到訴訟考驗。整體而言,投資者、政府和公司對公正轉型的重視,促使相關框架和指導文件不斷增加,這也使企業更加關注其重要性。

面臨挑戰,企業應主動與利害關係人合作解決人權問題。如 Akira Geothermal 計劃即因未讓關係人適度參與,而被歐洲投資銀行(EIB)撤資,這也促使其後續積極啟動利害關係人參與。同時投資人也會主動協助,如Blackrock更新了人權風險參與方法。企在多元化方面也取得實際進展,如2021年S&P 100公司中,有色人種獲得了94%的工作機會;南非更是進步,大型企業董事會成員中有37%是女性,42% CFO職位由女性擔任。

而公正轉型則成為除碳計劃和戰略決策的核心,企業意識到公正轉型不僅是保護企業韌性的機會,還是履行道德義務的一部分。通過應對投資者壓力和積極管理轉型影響,企業可以預先保護業務、滿足股東需求並維護聲譽。如西班牙Iberdrola電力公司即為領先者之一,近期制定的2040年零排放目標計劃就是根植於公正轉型原則。

報告提出希望改變處理基本權利問題的方式的公司,應考慮以下建議:

1.建立全面的人權盡職調查和風險管理流程。除合乎法規,也確保盡職調查流程與公認最佳的國際法規保持一致。

2.投資於專案開發團隊的社會績效能力和技能,以吸引利害關係人,降低因基本權利問題而受到阻礙的風險。

3.先確定受公司營運和價值鏈影響最大的利害關係人,進一步制定參與計畫。

4.尊重人權並超前應守法規。將識別和減輕相關風險的策略加入公司部門培訓,並納入尊重基本權利的流程。

5.將公正轉型原則融入公司能源轉型策略的制定和執行中。

趨勢十、航行於不斷變化的政治局勢,2024動盪將持續

2023年,企業面臨持續的地緣政治動盪。中國通過新的間諜法,強化了對企業資料的控制和存取權限,並對外企進行突襲搜查和拘留當地員工;而美國對中國實施了管制措施,如限制對中國銷售半導體,兩國緊張關係加劇,導致貿易中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許多企業計劃撤出,但面臨俄羅斯政府懲罰措施,使企業營運複雜化。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也對當地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引發阿拉伯國家抵制西方企業。而全球ESG和永續反對運動升溫,也帶來營運不確定性,在美國37個州出台了165項反ESG立法,歐洲也正經歷強烈抵制。報告預計在2024年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需要企業制定靈活應對策略。

動盪的環境迫使企業調整策略,更靈活地應對全球政治變化,確保穩健運營。企業應對措施集中在三個主要方面:降低風險、重新思考政治立場、應對氣候相關地緣政治。例如,為適應美國日益嚴格的管制措施,中國企業採提前購買晶片等措施應對,西方企業如Moody's則改變在中國的營運模式。在政治問題上,企業多謹慎表態以避免疏遠利害關係人,尤其在話題中心意見嚴重分裂的情況下,更多選擇沉默。當企業下轄發表看法時,也可能面臨撇清,例如以色列麥當勞向當地士兵提供折扣後,麥當勞本部便表示不支持任一方何政府。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會減緩企業脫碳努力,雖有許多國家正通過政策試圖加速氣候行動,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影響在歐盟之外運營的公司,但如美中緊張關係導致福特汽車暫停電池工廠的建設,就是企業去碳化受阻案例。

對想在處理政治問題上做出改變的公司,報告總結以下三點方針:

1.主動為高風險地區的營運處和供應商制定替代方案,因為這些地區的衝突或其他事態發展可能會對整體營運產生負面影響。

2.發表言論之前,考慮在高度分裂的政治議題上採取公開立場是否會疏遠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可能使公司面臨強烈抵制,而對業務產生重大影響。

3.加強公司的內部地緣政治和相關知識,以評估對脫碳和其他永續發展工作的影響。可以透過培訓團隊或聘請專家來評估可能影響企業的事件或未來情境。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40.jpg

CSRone

2007年頤德國際集團率先成立CSR部門提供顧問服務,並於2013年啟動台灣第一家CSRone永續報告平台。
CSRone團隊每年定期發布台灣CSR發展現況分析報告,期許與台灣企業攜手接軌國際CSR前沿議題與趨勢,共創永續美好未來。

作者文章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GreenBiz 報告:2023全球綠色發展10大趨勢出爐!

GreenBiz 報告:2023全球綠色發展10大趨勢出爐!

最新文章

紐西蘭將終止為期5年的「新石油和天然氣探勘禁令」

紐西蘭將終止為期5年的「新石油和天然氣探勘禁令」

歐盟風能、太陽能增46% 取代2成火力發電

歐盟風能、太陽能增46% 取代2成火力發電

各國承諾:「2030再生能源容量增2倍」但進度不如預期

各國承諾:「2030再生能源容量增2倍」但進度不如預期

登革熱疫情延燒!全球357萬例確診 其中8成在巴西

登革熱疫情延燒!全球357萬例確診 其中8成在巴西

CBAM試辦台灣申報量高居全球第五 2026年上路將衝擊輸歐台商?

CBAM試辦台灣申報量高居全球第五 2026年上路將衝擊輸歐台商?

碳抵換大多無效?外媒:SBTi內部報告 恐不利自願性碳市場

碳抵換大多無效?外媒:SBTi內部報告 恐不利自願性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