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關鍵轉捩點:「後疫」時代的4大永續新思維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連帶讓全球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腳步放緩。這場包含生命消亡、金融崩盤、政治角力的複合式全球公衛危機,除了帶走人們寶貴的性命、經濟陷入停滯之外,更警示大眾未來政治、社會、經濟市場的「不確定性」將成為常態。
對於嫻熟企業風險議題的永續人員來說,Covid-19疫情既是一項緊急險惡的危機,同時也是蛻變翻新的契機。綜觀歐洲、亞洲、美洲的永續產業的因應情況,我們可獲得初步的結論,那就是Covid-19疫情後,下列四大思維將成為新階段的永續立足點。
新思維一、綠色新政成為永續主旋律
疫情爆發初期危急存亡之際,優先將資源投入在醫療與公共衛生層面,這是人類生存本能,自古中外皆然。至於當醫療資源陸續到位後,各國政府所發放的大規模紓困資金,應該如何正確且妥善地被運用,始能振興大幅衰退的疲弱經濟,終而重新建構一個公正、友善且永續新經濟環境,則是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重要課題。
疫情讓地球天空暫時呈現乾淨藍天、碳排量暫時減少,我們也擔心後續經濟復甦所採行的政策與方式,可能產生「報復式碳排」的威脅,破壞了低碳能源轉型的進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指出,「溫室氣體就像病毒一樣,沒有國界。」各國政府的財政補助,應加速從「過去的灰色經濟轉變為綠色經濟」,以建立更彈性的基礎建設和經濟模式。
而希望利用Covid-19疫情關鍵時刻,加速發展綠色經濟的歐盟13國環境部部長即於4月初連署一封公開信,其中特別強調其紓困方案應符合歐盟綠色政綱(Green Deal),且兼具環境與氣候政策。
在美洲,則有橫跨人權、性別、環境300個以上的團體,共同發出五大原則聲明,呼籲政府在針對疫情的紓困方案上,需特別「投資永續發展經濟,避免未來更多危機的發生」。
至於台灣,截至4月初我國政府已經應允投入總規模達1兆500億元的紓困金。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曾強調,政府應借鑑「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與歐盟的綠色紓困方案,以協助企業更新節能設備、提高減碳動機,以避免加劇碳排增加後的風險災難重演。
REnatoLab營運長歐陽藹寧也表示,台灣非常適合透過此時機,成為全球循環經濟議題的領導者。「沒有聰明的途徑可以即刻解決問題,真正的根本之道是持續對整個社會發出(永續)訊號,讓大家都有相同的共識。」足見綠色新政在點燃全球各國各方對話火花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勢在必行的綠色轉型。
新思維二、加快數位轉型、重塑企業文化
疫情發生後,各國政府為避免協助病毒加速擴散,紛紛關閉國界與空域,禁止來自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人士。而企業、組織也祭出諸多如取消實體活動、遠端工作、維持社交距離等方式,試圖在疫情肆虐之際,維持部分經濟活動。因此,在無法實體面對面開會、商務出差、旅行的現實情況下,數位技術與相關軟硬體設備的需求急速成長,而部分產業也從衝擊中加速數位轉型,並發現新的市場機會。
疫情雖造成各國產業經濟重大衝擊,然而卻有部分產業因此衝出突圍。除了名揚國際的「口罩地圖」之外,新興技術的應用也在疫情嚴重的倫敦發揮極大的作用。英國IoT系統商Iotics藉由數位分身技術,統整各地醫院設備數據,反應倫敦市內醫療衛生系統、病床等關鍵資源的即時使用情況,並提供給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作為進行重要決策時參考。
於此次疫情,新數位科技的發展讓「線上課程、影音平台」和「電商」等產業,在一片慘澹的股市中逆勢上漲。同時「線上會議」、「遠距辦公」等新興工作模式,在疫情的催化下,推動得更加普及。而由此所衍生出更有效率的分工合作與溝通效率等工作模式,也全盤推翻了過去盲目吹捧的長工時加班文化。為因應此次疫情,企業更必須針對資訊安全問題,制定妥善的管理政策,進而節省企業成本、提高競爭力。
新思維三、公眾聚焦在ESG中的S(社會層面)
正如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所言,「良好的名譽得之難,卻失之易」(It takes many good deeds to build a good reputation, and only one bad one to lose it.)。新冠肺炎這場以人類生命與健康為攻擊目標的危機,至今各國政府與組織所採取的作法,各依不同資源而各有差異。
這次疫情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存亡之秋;對品牌企業來說,其營運與聲譽則將因其所實施的員工治理、社區支持等應變政策而備受考驗。
傳統上,從企業組織危機處理的觀察,可以發現員工通常被視為「可支配資產」,其自我價值是由企業組織來訂定。同時,在組織政策中,「社會層面」(Social)的議題,常被隱身於「環境層面」(Environment)考量後面。然而,今日在網路媒體的時代,社群媒體發展蓬勃,如無數放大鏡般,將企業組織的ESG作為高度透明化。
組織於社會層面作為,已然成為大眾聚焦目光的所在地。根據研究顯示,組織內所有業務發展價值中,無形資產(品牌、專利技術等)的占比即高達80%,顯示企業聲譽對其永續經營發展的重要性。
病毒威脅著全球金融體系,也對社會弱勢階層人員造成諸多難以克服的困境,而組織大幅度的裁員,更可能造成社會高失業率,進而加劇經濟危機。疫情風險期間,正是企業展示ESG原則(尤其是社會層面作為),以商業模式緩解危機、解決不平等的最佳時刻。
管理超過8兆美元資產的美國投資機構ICCR於公開聲明即呼籲,企業應該在此時擴大保護與促進員工權益的力度,以期在組織業務恢復正常後,仍能保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
新思維四、ESG投資行動大幅提升
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發現,那些從1990年代就以數據為基礎來制定ESG政策的企業,在後續的18年中其業績發展都好過其他組織,顯見ESG績效與財務績效確實成正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更讓投資者重視企業是否於平日營運中納入ESG風險因應之作為。
全球最主要投資研究機構之一的晨星公司(morningstar)永續研究負責人Jon Hale,近期分析投入美國市場的共同基金與ETF流向。他發現,股市中的314支責任投資(Responsible Investment, RI)基金共吸引了約105億美元資金的投入。
匯豐銀行(HSBC)自家的ESG研究部從疫情發生的最早期(去年12月)直至3月23日,他們密切持續研究與觀察,並分析613支市值超過5億美元的全球上市股票。隨後他們發現,140支ESG股票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此外,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股票分析師Jessica Alsford也依數據表示,在疫情衝擊下,ESG基金相較於其他企業擁有更為彈性、優異的表現。種種投資活動跡象表明,隨著不確定風險發生機率增多,投資者愈發重視ESG。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永續關鍵轉捩點:「後疫」時代的4大永續新思維)。
資料來源:CSRone採訪整理
「歐盟綠色政綱」行動路線圖重點:碳關稅、能源稅改、綠色轉型融資、氣候盟約
European Green Deal must be central to a resilient recovery after Covid-19、
ESG and Covid-19: Four market trend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