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化:看藝術如何促進永續發展
【作者/譯者:CSRone/倪上筑】
3月春風花開,伴隨著藝術的馨香吹向新竹風城。只見身穿一襲墨綠色短旗袍的可愛長髮小女孩,害羞地捧著一束滿天星,在眾多嘉賓與攝影機的關注下,奮力地奔向滿眼慈愛的爺爺彭雄渾懷中,獻上寓意著青春、致遠的花束。這位舉世聞名的畫家爺爺,正為她的童年點抹出精巧、鮮豔、創意無限的色彩。
曾擔任國際品牌班尼頓(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獨家授權首席設計師長達近十年的彭雄渾,可說是臺灣最早期的品牌聯名設計師。燦爛一生、年過70理應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從企業家轉型為畫家後,便埋首進行抽象繪畫創作。曾於2013年舉辦新加坡個展,以及「台灣、上海與義大利雙年展」國際巡迴展的彭雄渾,更在今年3月回到家鄉捐贈畫作,並參與藝術公益,開啟藝術在地化、生活化的永續理念之起點。
過去在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壯大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把藝術活動視為一種高不可攀的知識財產,只有資產、上流階級才有接觸藝術的能力。而如今,全球城市多透過藝術增加都市的美感體驗,並藉此啟發更具創新的環保活動。
環境藝術更進一步成為學校及社區中心課程的一部分,並將藝術融合在街道、公園、巷子等城市空間。或是有如藝術家彭雄渾一般,將藝術「拉下神壇」,透過偕同創作,培養孩童的永續意識與創造力,也或如其他藝術家透過獨創性,為21世紀城市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我們將藝術視為名詞的同時,也應該將它視作動詞。」身為教育家、商人、作家和演員的Eric Booth認為,永續發展讓人們得以想像、創造一個全新的未來,而藝術的陶冶與培養則會激發人類的想像。隨著氣候與環境變遷愈發迅速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愈來愈多人體認到藝術與文化領域可以發揮的永續影響力,英國藝術委員會更深信,藝術創作者對氣候變遷所發表的言論,將會在未來塑造人們的價值觀與行為。
藝術教育 激發永續意識與創造力
英國英格蘭布拉福一所名為「格莫薩爾聖瑪莉CE小學」(Gomersal St Mary’s CE primary)的學校教師們,透過藝術創作幫助孩童參與永續活動。他們利用巴基斯坦的公平貿易足球讓8-9歲的孩童透過使用再生紙、手提袋、和鬆緊帶製作足球,更透過樹枝和葉子填充剩餘的塑料瓶製成「瓶中建築」以供昆蟲居住,讓他們意識貧窮、環境、公平貿易以及全球性的永續議題。
而擁有永續理念的台灣知名藝術家彭雄渾,也在3月返台向新竹市政府捐贈畫作,藉由藝術長駐故鄉,進一步向大眾傳遞永續生活之美。
彭雄渾自幼對美感與色彩極為敏銳,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作畫,並在高中時期舉辦了人生首次畫展。雖當時受限於經濟壓力而無法持續在藝術領域深耕,但已將藝術融入生命的彭雄渾,仍在箱包設計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白手起家、成為台灣80年代箱包貿易的先鋒。
作品靈感多取源於大自然的彭雄渾,鼓勵大眾透過接觸自然藝術活動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喚醒人們與自然共生共榮、友善環境的意識。藉由藝術想像力的培養、參與、聯繫和反思,提供人們批判和創造性的思維,去思考生態、資源、氣候變遷和其他環境議題。
彭雄渾更與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用心快樂社會企業合作,數次舉辦公益兒童創作工作坊。秉持著「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帶著孩童暫時離開資訊爆炸時代所直接灌輸的「既定答案」,透過羽毛、樹葉等自然材料進行創作,引導孩子們在美感體驗中找到與自然環境的連結,並藉此培養永續意識。
「自由的藝術創作教給孩子們一個彈性思維。」彭雄渾媳婦Julie認為,藝術不應該是孩童繪畫技巧攀比的一項必備工具,而教育更不應該讓孩子的思維僵化。透過藝術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孩子們在自由揮灑與創作之際,跳脫傳統侷限與框架,在觀察自然環境與自我感知的激盪過程中,啟發他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振興傳統產業 藝術讓地方生態永續
除了知名畫家彭雄渾用畫作延續自然永續之美以外,台灣在地工作室亦致力將藝術應用至永續發展的領域。其中樹火紙博物館就是以藝術振興傳統產業,帶動地方永續經營的最佳範例。
以紙起家的造紙傳統產業,在面臨石化工業的塑膠製品侵襲,以及數位革新浪潮來臨之際,能夠如何躲避關廠危機?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便藉由藝術成功轉型的當代典範之一。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藝術家們愈發重視取用在地媒材進行創作,而往日被忽視的紙張,在此時被人們重新想起。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顛覆傳統在地紙的用途,透過不同節氣的食材取纖造紙(如香蕉、橙子、竹筍、啤酒渣),更進一步媒合設計師、藝術家採用各式紙媒材進行創作。
同時,在2013年台灣的一項為期13年的調查報告中宣告,台灣特生種雲豹已經完全滅絕,而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也只剩下約500隻。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乃即時發起「台灣石虎生態藝術行動」募款活動,結合展覽、創作、講座以及苗栗偏鄉藝術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培養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
另一方面,樹火博物館的紙材深入知識與推展熱忱,在設立鳳嬌催化室後,進入新階段的起點。
鳳嬌催化室基於樹火對紙材的知識,打造了全台灣首間紙和自然材質為主的催化平台,提供藝術紙、手工紙、修復紙的諮詢。2017年台灣文博會「我們在文化裡爆炸」的主題館中,便採用了鳳嬌催化室所製的大型薄纖紙,呼應其「在過程中創造意義」的核心概念,在展演中堆砌文化高度與深度。
藝術具有促進多元、包容異質、創發新意的教育特性與意涵,人類對藝術的接納性皆高,乃非常適合作為永續理念的載具。不論中外,藉藝術而傳遞與實踐的永續價值,正是展現「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理想。
圖片來源:鳳嬌催化室、CSRone
資料來源:
【紙媒材裝置策展當道,從文博會看到臺灣在地紙的串聯與轉型】一片空白爆炸綿延空間
Leveraging Environmental Arts for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Futures
延伸閱讀: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