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問Google?小心變蠢貨

網路上有無限量供應的「事實」,但這些事實並不同等於能力與知識。圖/pixabay
網路上有無限量供應的「事實」,但這些事實並不同等於能力與知識。圖/pixabay
無貧窮

隨便找個專業人士或專家問問他們對「專業已死」的看法,多數人會立刻把矛頭指向同一個禍首:網際網路。

過去有事得去問專科醫生的人,現在只要把關鍵字輸入瀏覽器,然後須臾之間就能得到答案。既然自己就能搜出解答了,何必再去依靠那些書讀得比你多、經驗比你豐富的醫生呢?學會查網路,你連跟醫生約門診時間的力氣都能一併省了。

網路一方面有機會讓大家一起變聰明,但一方面也讓不少人變笨,主要是網路對好奇寶寶來說是一塊磁鐵,對容易落入陷阱的笨蛋則是個天坑。網路就像召之即來的專家,你有Ph.D.?我有Google Search!--美國專欄作家,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

胸悶?去問電腦吧。

「為什麼會胸悶?」的問題給他打下去,網路會在僅僅0.52秒內產生出超過110萬條搜尋結果(至少在我用的搜尋引擎上是這樣)。

「事實」≠「知識+能力」

湧泉一般的資訊會「水漫」你的螢幕,當中會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等權威機構的有用建議,也會有其他知名度較低,意圖也比較令人不放心的奇怪網站與資訊。這些名不見經傳的網站,甚至會一步步領著螢幕前面的病患得到診斷的結論。

你的醫生可能有不同的見解,但他是什麼東西?他有什麼資格跟秒答的網路跟視網膜解析度的螢幕互別苗頭呢?

事實上,誰又還能跟誰一決高下呢?在網路與資訊時代,懸案或公案都已經不存在了,任何爭端都一定可以解決。手機或平板電腦做為資訊的載具,讓我們每個人不論雙腳走到哪裡,唾手可得的資訊量都大過古埃及建於西元前三世紀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從開始到燒毀的全數館藏。

雖然專業人士對網路非常不滿,但網路其實並非專業遭到挑戰的主因。真要說,網路是加速了專家與素人間的溝通管道崩解,原因是網路讓博學變得可以速成。網路上有無限量供應的「事實」,而掌握事實會讓人沉浸在一種專業的錯覺中,進而讓有心人可以裝出一副學有所成、知識分子的模樣。

專家都知道,「事實」不等於「知識」或「能力」。何況在網路上,「事實」真的就是事實嗎? 在一次次知識體系與對手的短兵相接中,網路就像是為知識敵方助陣的火力掩護:網路會持續不斷地用隨機而瑣碎的片斷資訊來轟炸對手,包含專家或一般的民眾,直到砲聲使人震耳欲聾,也不可能進行任何理性的討論。

知識寶庫?還是載滿資訊廢棄物的垃圾車?

在網路帶來的各種問題中,有一點最為嚴重,那就是輸入的欠缺管制與全然的自由,使得虛擬的公共場域充斥著劣質的訊息與半吊子的觀點。網路上確實是百花爭鳴,但大部分這些花卻散發臭氣。從部落客吃飽太閒的囈語、憤青毫無根據的陰謀論,一路到有團體或政府在幕後擘畫的系統性謠言,都是網路效應的惡例。

網路上的一些資訊之所以錯,是因為作者懶惰,有些錯,則是因為作者用心良苦但程度不足,還有些東西錯是出於貪婪或惡意而刻意放在那裡。面對這許多種不同動機的輸入,網路做為媒體不會加以評論,也不存在編輯台會出手干預,而是會毫不拖泥帶水地原文照登。網路是平台,而不是評判。

除了讓錯誤資訊的流竄變得洶湧以外,網路也讓素人暨學者都損失了一些基本的研究能力,而我們就是要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才能在「壞資料」的荒野中行動而不撞到東西。由我這個忝為學者社群一員的人來「黑」網路,好像有點怪,因為我也不否認網路讓我寫東西的時候輕鬆不少。

1980年代想寫篇博士論文,我需要抱來抱去的文章跟書可真的是一拖拉庫。但到了今天,我只需要管好瀏覽器書籤跟電子文書的檔案夾,要用隨時叫出來就行。比起在圖書館的影印機前吸數小時的碳粒兼被亮光閃瞎,我實在無法昧著良心說網路不是一種進步。

確實在某些層面上,網路帶來的方便是人類的一大福音,但能有福消受之的,多半只限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知道怎麼做研究,在網路上不是無頭蒼蠅的人。如果今天是個弱弱的大學生或未經訓練、也不知道如何判斷資訊出處或作者聲譽的普通人,那我就不敢說網路能派上多大用場了。

網路是個大水庫 誰都能拿東西往裡頭丟

來到圖書館,算是鬧中取靜,而來到圖書館裡的參考資料跟學術分區,更是靜上加靜。話說上圖書館本身就是具有教育意義之舉,特別是對那些願意花時間去向館員請教求助的讀者而言,更是能學到東西。網路相形之下,就是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對於資訊的取得要求即時,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圖/pixabay
我們對於資訊的取得要求即時,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圖/pixabay

網路是個大水庫,誰都能拿東西往裡頭丟。不論是從莎翁的《第一對開本》到合成照片,從科學論文到黃色書刊,還是從事件的懶人包到亂七八糟的電子塗鴉,網路都容得下。網路是個幾乎「無法無天」的空間,其大門永遠為各種內容敞開。不論是想賣東西的話術,想騙選票的宣言,還是路人一時興起想推薦什麼的各種影音文字,都會在網路上出現。

5千萬個貓王歌迷都買過的唱片,還能難聽嗎?當然能!

事實上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會吐出什麼結果,就是看特定搜尋引擎採用了什麼樣的運算法。而這些運算法,通常背後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他們自有一套使用者看不懂的標準會決定搜尋結果。在網路上就跟在現實中一樣,行銷預算跟作者有名比什麼都要緊。

一無所知不會怎樣 自以為是才真正可怕

光是把關鍵字輸入電腦,不叫作研究,這叫作問問題,而且你問的還是一台不能真正理解人類的程控機器。真正的研究是非常辛苦的,而且對於從小在電子刺激中長大的人來說,研究還極其枯燥無聊。研究需要人有能力去找出真正屬實的資訊,然後將其擷取重點、分析、化為文字,然後呈現在世界面前。

研究能力不是科學家或學者的禁臠,而是高中教育就應該賦予我們所有人的能力,畢竟非常多的工作與職場都需要在其位的人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話又說回來,既然千百萬筆答案只要打幾個字就能呈現在螢幕上,我們反覆像在跳火圈一樣操演自己的研究能力,又是何苦來哉?你難道不喜歡現成的答案、設計感十足的網站,乃至於精美的排版嗎?

這當中有一個深層的問題是網路改變了我們閱讀的方式、推理的方式,甚至是思考的方式,而且我說的都是變壞而非變好。我們對於資訊的取得要求即時,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字體又小,本身又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而且我們會希望網站只說我們想聽的東西就好,多的不要廢話。

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能在最短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

圖/臉譜出版提供
圖/臉譜出版提供

如此吃下肚的「資訊食物」不僅品質良莠不齊,甚至連製作者的精神狀態都相當堪慮。這種虛有其表的知識,知道了根本是弊大於利,還不如什麼都不知道的好。有句歷久彌新的老話大概是這個意思:一無所知不會怎樣,自以為是才真正可怕。

最後一點,或許也是最令人不安的一點,是網路讓我們變得不厚道了,沒耐性了,也沒辦法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了。無時差通訊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無時差。網路固然讓更多人能跨越時空的隔閡來交談或聯繫--這一點可為史無前例--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跟任何人對話,並不見得一定是件好事。

有的時候,人就是需要緩一下、沉澱一下、自省一下,才能有時間去吸收、消化資訊。但這種餘裕在網路上是一種奢侈,網路上的回應就是得不經大腦,而為了顧住面子,人便會在事後覺得有必要捍衛自己的直覺反應,進而拒絕接受新知或承認己身的錯誤,尤其是被學經歷強者所抓出的錯誤。


• 本文摘自:《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6.png

臉譜出版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作者文章

綠色不平等!公園淪階級戰場...WHO:人均綠地需9平方公尺

綠色不平等!公園淪階級戰場...WHO:人均綠地需9平方公尺

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意外死亡與種族歧視有關?美國黑人與原住民竟比白人更常出意外

意外死亡與種族歧視有關?美國黑人與原住民竟比白人更常出意外

千錯萬錯都是行人的錯!為何交通意外總歸咎路人身上?

千錯萬錯都是行人的錯!為何交通意外總歸咎路人身上?

最新文章

全球首份!義大利發行全AI撰寫的報紙 新聞實驗為期1個月

全球首份!義大利發行全AI撰寫的報紙 新聞實驗為期1個月

深海暗氧看法分歧...海底金屬在黑暗中也能製氧 科學家質疑方法論有缺陷

深海暗氧看法分歧...海底金屬在黑暗中也能製氧 科學家質疑方法論有缺陷

川普大讚煤炭「美麗、潔淨」!宣告授權擴大燃煤發電

川普大讚煤炭「美麗、潔淨」!宣告授權擴大燃煤發電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北歐綠能業掀倒閉潮…丹麥綠氫廠股價跌9成 聲請重整股價

北歐綠能業掀倒閉潮…丹麥綠氫廠股價跌9成 聲請重整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