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串聯全台47處傳統市場減塑 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

氣候行動

環境部7月2日宣布推動傳統市場減塑,有民眾認為購買生鮮食品還是要用塑膠袋。 圖/記者葉信菉攝影
環境部7月2日宣布推動傳統市場減塑,有民眾認為購買生鮮食品還是要用塑膠袋。 圖/記者葉信菉攝影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7月2日宣布與全國22縣市、47市場串聯「減塑」,鼓勵民眾在傳統市場自備環保袋,預計減少20%、約6500萬個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不過,民眾反應兩極,有人支持,也有人認為購買魚肉等生鮮食品還是要用塑膠袋,何況傳統市場內湯湯水水東西多,又無處罰規定,減塑成效恐怕不如預期。

環境部2002年公告「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規範7類對象不得免費提供消費者購物用塑膠袋,但未包含直接接觸食物的生鮮袋;2018年起擴大管制類對象為14類。

根據統計,管制前購物用塑膠袋年使用量約200億個,至今已減量約50%,但管制對象仍未包含使用量大的傳統菜市場與夜市,環境部7月2日宣布推動市場減塑,採鼓勵性質。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由攤商主動詢問消費者塑膠袋需求,也籲請民眾自備環保袋、蔬果盡量併一袋等方式響應,直接盛裝食物的生鮮袋還是能使用塑膠袋。

傳統市場塑膠袋給最凶。 圖/聯合報提供、生活文教中心製表
傳統市場塑膠袋給最凶。 圖/聯合報提供、生活文教中心製表

環境部原規畫7月起將在全台已選定的40個夜市試辦減塑,但資源循環署永續消費回收組長李宜樺表示,到傳統市場消費的民眾多是預期性採購,可以事先準備環保袋,夜市因小吃較多,加上大家習慣邊走邊吃,兩者塑膠袋使用情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還要再規劃。

民眾對傳統市場減塑反應兩極。有民眾表示非常支持,自備環保袋是源頭減量;但也有民眾認為,到傳統市場就是為了購買鮮魚、生肉等生鮮食品,用塑膠袋裝盛最方便,何況市場內湯湯水水的東西很多,如果要自備環保袋,等於要帶非常多環保袋出門。

近年來不少地方公有市場推行減塑,但因非強制性,成效都不是很好,有攤商直言,婆婆媽媽就是愛用塑膠袋,有時候甚至還會要求多套兩個,「你不給,她轉頭就到別攤購買」,攤商也很難為。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吳碧霜說,推動減塑過程中,社會溝通很重要,透過政策拉推力,先改變民眾認知,進而改變使用行為。她說,推動減塑一定有阻力,但傳統市場塑膠袋用量大,先從熱點推動,慢慢改變民眾、攤商是正確方向。此外,政府也可結合社會設計,從生活設計出發,設計採買時能減少使用塑膠袋的生活用品,並提高民眾的接受度。

RE-THINK執行長黃之揚認為市場減塑必須循序漸進,分階段性實施,因傳統市場菜籃族年齡層較高,必須考量消費者的不便性,還有誘因取捨,一次到位引發反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說,過去中央就曾補助地方政府試辦傳統市場減塑,但總曇花一現,試辦計畫到期、補助沒了,市場就不會再繼續做;他認為民眾到超市已有付費使用塑膠袋經驗,與其鼓勵消費者與攤商自發性減塑,不如直接強制規範市場「限塑」。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日本最佳賞楓時間大延後!126年來最熱秋天 紅葉季延至12月才登場

日本最佳賞楓時間大延後!126年來最熱秋天 紅葉季延至12月才登場

難民的靠山—法國充電奶奶 開放自家車庫提供移民充電、休息 一做就是20年

難民的靠山—法國充電奶奶 開放自家車庫提供移民充電、休息 一做就是20年

KPOP產業的消費陷阱...專輯、小卡惡意綑綁銷售 粉絲抗議太多塑膠垃圾

KPOP產業的消費陷阱...專輯、小卡惡意綑綁銷售 粉絲抗議太多塑膠垃圾

黑五狂買後又狂退貨?衝動購物下的隱藏成本 該由商家還是消費者負擔?

黑五狂買後又狂退貨?衝動購物下的隱藏成本 該由商家還是消費者負擔?

最新文章

禁塑目標再延後至2035!一次性吸管、餐具擬2040前全面淘汰

禁塑目標再延後至2035!一次性吸管、餐具擬2040前全面淘汰

花蓮漂流木開放撿拾!1.3萬噸漂流木任君挑選

花蓮漂流木開放撿拾!1.3萬噸漂流木任君挑選

苗栗檢舉有新制!檢舉路邊亂丟垃圾 最高可拿3000元

苗栗檢舉有新制!檢舉路邊亂丟垃圾 最高可拿3000元

綠島、蘭嶼電車充電樁「掛零」 掛牌電動車恐難上路

綠島、蘭嶼電車充電樁「掛零」 掛牌電動車恐難上路

毛孩也能環保葬!雲林啟用首座合法寵物樹葬區

毛孩也能環保葬!雲林啟用首座合法寵物樹葬區

立委提案全面禁止動物贈換 農業部:休閒商業仍應尊重

立委提案全面禁止動物贈換 農業部:休閒商業仍應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