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推手陳昇瑋辭世「一生心繫,孕育台灣AI人才」
陳昇瑋為台灣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重要推手。2016年,創辦人工智慧學校,協助台灣產業孕育AI人才,進行轉型。看重其專才,2018年玉山金控也特聘他擔任科技長,並擔任財團法人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日前,《倡議+》專訪陳昇瑋,他分享台灣人工智慧產業諸多見解,並就台灣人才發展發表看法。台灣人才議題始終是他心中所繫,過去更曾多次對政府海內外引才薦才制度,提出重要建言。
由於消息突然,各界均深表訝異痛心,表達哀悼之意。人工智慧學校除在臉書粉絲團發布不幸消息,也於貼文中寫及:「感謝昇瑋執行長帶領本校,從無到有開創台灣人工智慧推廣與產業AI化的新頁,讓我們看到了學者貢獻社會的無私付出,他充滿熱情、實踐理想的典範會永遠在我們心中。」
「嘿!Siri 幫我打電話給…」對著電話吩咐,不用手指操作就能撥出電話,這些變革將「人工智慧」(AI)技術導入,日常生活「AI化」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大膽預測,未來10年AI將會是主流趨勢,而10年後AI技術將不再是顯學,而是如上網一樣,成為人人都必備的基本技能。
AI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2016年Google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電腦成功打敗人腦,被視為近代AI的里程碑,大家也重新正視AI可為人類帶來的改變。但到底什麼是AI呢?《人工智慧在台灣》一書中為AI下的定義是,任何讓電腦能表現出「類似人類智慧行為」的科技,透過感知、學習、推理、協助決策等,幫助解決問題的方式。
未來的世界是否只要靠著AI,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呢?「AI不是萬靈丹,不會因為有了AI,就讓你不用面對最困難的問題。」陳昇瑋坦白地說。
人們可以將AI視為一個新的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的方法,但和其他技術沒有太大的不同。舉例來說,台灣的代工廠導入AI技術後,可能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代工依然是代工,本質上並沒有改變。
「不會有人因為AI,就能從不會做生意變成會做生意,從不會賺錢變得會賺錢。」陳昇瑋說。
各行各業都需要AI
若AI不像大家認知的那麼「神」,為什麼政府、產業和學界都大力推動AI呢?陳昇瑋認為,放眼未來,AI將成為人人必備的關鍵技能。觀察現在的趨勢,他發現,愈競爭的產業,擁抱AI的態度愈積極,因為這些處在殺戮戰場的產業,更能洞悉未來的樣貌,愈能與世界接軌。
以台灣來說,科技大廠台積電、聯發科、廣達等都積極導入AI,許多金融業也將AI技術納入未來的發展主軸。陳昇瑋表示,走在前端的公司,已慢慢將AI當作核心能力,未來10年或許大家還會談AI人才,10年之後將此核心能力內化後,AI人才一詞將逐漸消失,而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技能。
「短期內還會區分,你會AI、我不會AI,但未來更可能區分為開發AI和使用AI的人,不會再說AI人才。就像現在大家都會上網、使用Office,但沒有人會說網路人才或Office人才。」陳昇瑋說。
他認為,在不遠的未來,AI技術將會融入各行各業,重要性就像網路一樣,人人都會用到,未來沒有一家公司能和AI脫鉤。
用AI做公益 手機協尋失蹤人口
AI在商業上的應用成果大家有目共睹,那在社會公益層面是否也能助一臂之力呢?陳昇瑋透露,AI的確具有貢獻社會公益的潛力,但也有一些前提必須考量,例如技術和資料來源。
舉例來說,大陸知名的短影音平台「抖音」,將AI導入,幫助協尋失蹤人口,成效顯著。陳昇瑋解釋,這是比較特殊的案例,因為大陸各地都設有影像監控,因此在協尋上更加容易。但在台灣,要推動並不簡單,因為隱私問題將成為首要考量。
整體而言,AI對解決問題依然有深遠的貢獻。透過AI,可有效加快資料的整合以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例如過去開發新藥,可能要花3到5年,現在可能只需要1年,時間大幅縮短。
人工智慧難敵人性考驗
AI要真正普及在社會議題上,陳昇瑋認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先從AI導入產業開始著手,上市公司是第一波目標,再來是中、小型公司,最後才會是社會企業。其次,社會議題還有一個挑戰在於「人」,公益面與人息息相關,與思考、行動關聯密切,人工智慧很難左右人的意志和思想。
舉例來說,對於嗜賭的貧窮者,人們拿錢給他買食物,但這些錢最後可能會被運用在賭桌上而非餐桌上,問題起於人性,無法光靠人工智慧就能解決。
對於台灣推動AI的進程,陳昇瑋表示,目前仍處在初期階段,雖然學校、產業開始重視人才的培育,但真正要將AI普及和落實,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到成果。如同手機和網路1970、80年代即有,但直到發明後的10至20年後,才獲得普及使用。
因此,AI的推動也不能心急,他預估至少還要5到10年才能更落地。但AI導入生活的輪廓已經很清晰,在未來已成為勢不可擋的全球趨勢,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