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鏈把脈痛點
是否厭倦了地方節慶一場辦過一場,再也了無新意?每年熱鬧的活動辦過後,究竟能為地方鄉鎮留下什麼?除了錢潮、人潮可說,還有其他事情嗎?
拋開KPI思維,不讓人潮成為一場人頭數字的比拚大戰。今年4月,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和返鄉青年黃俊毓創辦「小鎮智能」,引入最新區塊鏈技術,讓到訪的每個人都能成為竹山數位鎮民,還推出專屬竹山才能用的「光幣」,透過在地的每筆消費數據為竹山小鎮把脈,找出最具潛力的下一步。
來到南投竹山小鎮,不到5萬人的鄉下小鎮很科技。傳統的商家收銀台前擺上QR code,顧客一面掏出錢包付錢,還得一面拿著新註冊的「鎮民身分證」,掃描店家擺放的QR code,每筆消費數據都能清楚對應地方創生該有的細項指標「人、文、地、產、景」。憑感覺、靠口號把脈地方問題的時代過去了。
「地方創生找出路,是時候該透過客觀的科學方法來評估。」繼「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竹青庭人文空間、小鎮文創創辦人後,今年年初又多出「小鎮智能」創辦人頭銜的何培鈞說。
曾在資訊業任職,黃俊毓是一手打造竹山「聰明腦」的重要推手。今年30多歲的他,2012年就和何培鈞結識。3年前,他隨著太太轉職,跟著返鄉。「少子化、人口老化」過往常常只佔主流媒體一小角的事情,全在他眼前立體起來,變成小鎮大代誌。
黃俊毓回家後,仔細研究竹山人口結構,發現14歲以下的人佔了18%,遠遠高出全國比例,地方的年輕的人口不比想像少。然而,地方卻總是像是有著一道數字魔咒,一但跨越18歲,年輕的人口就迅速外流。年輕世代的人留不住了,住著的人卻越來越老。究竟是現有的竹山產業,滿足不了年輕人;還是因為人口外流,才使得竹山只剩農業。這道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難題困擾小鎮。黃俊毓思考,要讓竹山產業多元化,數據,或許能指出新出路。
去年,竹山文化節,黃俊毓首度引入「光幣」數據技術。參與竹山文化節的遊客,想購物得先把現金換成「光幣」再來消費。竹山商家知道了外來顧客愛什麼,也能扣連地方創生各類分項指標。遊客如往常一樣大啖一客冰淇淋,多了利用光幣消費後,就能根據後台數據權重分析,就能知道這筆消費正在為竹山農產、永續、文化,抑或歷史留存貢獻。成了竹山小鎮的數位鎮民,不再是過客。
診斷竹山未來,不再隔空對症下藥,也少了疊床架屋的資源浪費。哪樣才是最好,看數據就知道。
傳統小鎮大躍進,目的是希望到訪的人們所留下的「虛、實」足跡都能「現地現用」。同套理念,也包括「小鎮智能」所開發的社區貨幣「光幣」。熟悉區塊鏈特性的黃俊毓,一反其它貨幣強調開放、擴大流通性的特性,特地將光幣設計成只有竹山才能用的「社區貨幣」。一來鼓勵外地人前來竹山,也透過消費足跡,真正找出竹山現階段最需要改善的環節。
既然人不多,乾脆就讓每一位遊客都化身為「線上腦」,用數據串聯,一起找出竹山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