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排斥、現在情同家人!蟾蜍山大客廳「銀髮藝術陪伴計畫」用藝術治療走入高齡眷村
眷村、銀髮社區與藝術行動,該如何沾上邊?凡思創藝工作室的盧祥富,和好時光藝術創作工作室的蔡佳穎,兩人合作在大安區學府里的蟾蜍山社區,發起了「銀髮藝術陪伴計畫」,透過自身藝術創作與教學的專長,陪伴社區的長者進行藝術創作與在地文化的探索。
由藝術搭起的善循環:關心與回饋
發起銀髮藝術陪伴計畫的二人,過去主要的教學對象都是兒童,因為台藝大碩班的課程,而有機會進入蟾蜍山聚落,帶社區媽媽做手工藝,進而受到大安區學府里社區關懷協會的邀請,開設每周一次的社區藝術課程,漸漸形成現在的「銀髮藝術陪伴計畫」,二人從去年開始每周輪班,到蟾蜍山社區與長輩進行藝術教學。
面對蟾蜍山社區的眷村味,盧祥富感受特別深刻,他幼時和母親在花蓮的榮民之家週邊長大,成長過程受到許多老兵的照顧,因此長大之後會想要陪伴、服務榮民,平時的正職工作,也是在榮民榮眷基金會擔任行銷專員,碩士論文的主題更是榮民研究。
「他們很關心你,你也會想回饋他們」盧祥富表示,自從進入社區以來,覺得自己和社區長輩不只是老師和學生,更是有溫度的家人,當他去日本旅遊時,還會特別帶伴手禮回來和社區長輩分享;日常互動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長輩有失智前兆,也會提醒長輩要盡可能去回想和記憶,並將情況告知社區關懷協會的人員。
除了教學工作,祥富和佳穎對於社區的長者而言更像是家人,是善於傾聽、陪伴,並鼓勵高齡者樂觀面對生命的暖陽天使。
過程大於成果:從藝術創作中找到生命的能量
在陪伴過程中的體會與觀察,蔡佳穎認為,許多長輩心中潛藏的恐懼,是面對自身的老化,以及不知道該為什麼而活,於是她開始思考,該如何幫助長輩,用正向的心態面對老化。
「藝術治療」便是這項計畫的另一個特色,蔡佳穎過去曾有到伊甸基金會服務失智長者,也有去過榮民之家進行藝術教學,過去對長者的教學經驗,多半以較簡單的教案,進行連結在地化特色藝術創作;不過在蟾蜍山社區這段期間,除了在地化的文化主題,還可以擴張到個人的感受與生命經歷。
蔡佳穎分享,說比起教學成果,更重要的是長輩們互相分享作品、鼓勵彼此創作的過程,透過藝術實現陪伴與關心,舉例來說,帶長輩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比起畫作,長輩對黏土捏塑的接受度更高,因為捏塑的自由性,讓長者可以安心將自身的故事詮釋出來,然後分享彼此的作品與感受。
在凡思創藝工作室的申請下,「銀髮藝術陪伴計畫」今年成為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的進駐團隊,盧祥富和蔡佳穎表示,社創中心匯聚了許多對社會議題充滿熱沉的夥伴,在進駐的這一年間,與不同領域的行動者互相交流,看見許多很不一樣的合作可能,有機會也期待活用這個空間,帶著蟾蜍山的社區長輩們,到這個場域走走,同時策畫藝術陪伴計畫的最終成果展覽。
經過一年密集的藝術教學與陪伴,盧祥富表示,期待未來可以藝術教學,與銀髮共生、在地老化的結合,編寫成教案書,蒐集許多針對長者設計的藝術教案,把藝術教育推廣出去,讓非藝術背景的陪伴者,也可以透過教案書的教學,幫助身邊的長者進行藝術活動。
蔡佳穎表示,台灣過去較缺少針對不同地區客製化的藝術教案,如果只有統一的教學模式,會少了許多思考上的刺激,長遠來看,希望將來還可以進入更多社區服務,身體力行推廣高齡者的藝術陪伴。
本文授權轉載自《NPOst 公益交流站》(原文標題:面對銀髮族的未來,藝術背景的人,可以有什麼貢獻?蟾蜍山大客廳「銀髮藝術陪伴計畫」)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