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中研院山區氣候估算模式 揭全球17處暖化嚴重山區
全球氣候持續暖化,但因山區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讓山區氣候變化難以量化,中研院研究團隊透過熱力學原理、氣候資料庫,不僅首創山區氣候速度估算模式,更首度發現美國阿拉斯加育空的乾旱地帶等全球十七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逾十一點六七公尺的速度上升,上升速度遠超過先前估計,意味著暖化程度加劇,對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物種構成巨大威脅。
至於台灣等溫線,則每年平均上升近七公尺,高於全球平均中位數的五公尺,儘管相較前百分之廿的十一公尺,台灣不算最嚴重,但仍比平均來得高。
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透過熱力學第二定律、地表氣候資料庫,研擬出計算山區氣候速度模式。研究成果已於前天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研究精準分析、描繪全球八六一六個山脈等溫線的垂直移動,更發現美國阿拉斯加育空的乾旱地帶、地中海盆地、俄羅斯科達爾山脈、日本山區、印尼北蘇門答臘的高原等全球十七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逾十一點六七公尺的速度上升。
沈聖峰說,除大家熟知的地表溫度上升時,山區生物會受影響,另一個研究重要發現是環境濕度也是影響山區氣候速度的關鍵,濕潤地區的地表升溫程度雖較低,但降溫也較慢,導致生物須移動比較遠,才能達到相同溫度,這是以前較被忽略的機制。
成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一菁則說,台灣升溫速度比全球平均快,且台灣濕度高,因此氣候變遷速度相對高,生物必須處在愈來愈高溫的壓力中,像是台灣高山茶、北台灣山毛櫸都明顯受威脅。此次研究的計算模式未來可運用在山區氣候變遷,進一步優先增強保育措施。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山區溫度上升,以棲息於寒冷環境且不耐高溫的物種風險最高,如山椒魚,林保署已擬訂保育行動計畫及進行域外圈養研究,以因應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
植物部分,林保署說,以台灣山毛櫸為例,每年持續採種保存於種子銀行外,並持續培育種子苗及出栽至原生區域以外地區,分散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同時也透過設置保護區,禁止開發台灣山毛櫸生長區域等。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