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永續意識提升!「綠色包裝」成新趨勢
根據全球市場諮詢公司Innova Market Insights觀察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後的消費者態度轉變,「地球的健康」取代「自身的健康」在2022年已正式成為消費者最關注的議題,且食品飲料行業也積極回應此永續趨勢,從包裝著手投入減塑改變,是食品飲料行業最顯著能被消費者看見的永續作為。
減塑第一步 先去除「多餘的」塑料包裝
當低碳環保成為消費市場的普世價值,過往被冠上環境殺手的包裝食品飲料就不能不做出積極回應。但是減法哲學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執行,例如在包裝飲料上拿掉標籤包膜不就好了?事實上沒那麼簡單。
依據《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規定,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應明顯標示品名、內容物與食品添加物名稱、淨重與容量或數量、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名稱與電話號碼及地址、有效日期、營養標示等事項洋洋灑灑少說也有幾百字,撕掉包膜雖然可以減少塑料,但是這些資訊該印在哪裡?
過往市售無標籤商品為符合法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上述資訊印在包裝紙箱,因此只能成箱銷售才算合法。為解決此問題,台灣可口可樂推出市面上第一瓶「可單獨販售」的無標籤瓶裝水品牌「bonaqua怡漾」,將相關應揭露資訊以鐳射雕刻技術刻印在透明瓶身上,將銷售條碼印製在瓶蓋上。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讚許,可口可樂此舉的確顛覆過去使用貼膜的作法,在環保上有領先時代性的意義。
減法大挑戰 減少複合材質包裝
拿掉塑料外包裝相對容易解決,再進階的思考就是減少塑料的材積和重量,讓塑料瓶更輕薄,但要同時達到包裝安全穩固的保護性,就是更進階的技術挑戰。此外,傳統複合材料結構的包裝因為難以剝離多層不同材質原料,並不利於回收,產業也朝向以能百分百回收目標,或者改採單一材料包裝替代複合材料,來提升可回收性。
例如過往紙容器內膜需加入塑膠薄膜來防水、防油,利樂包就採用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標章的紙材,膠膜改採有「Bonsucro甘蔗永續驗證」標章、能百分百回收的植物基聚乙烯(PE)。康美包(SIG)也在2022年1月推出世界首例不含鋁箔的低碳高阻隔無菌紙盒,在達到包裝阻隔性的要求下,還增加包裝可回收性。
再生塑料、生物分解材質 為環境減負擔
從Innova全球新品資料庫2022年2月的調查顯示,帶有環保宣稱的食品飲料新品發佈速度是全體行業別的3倍,採用再生塑料包裝的飲食新品近5年(2016年第4季~2021年第3季)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59%。
再生塑料聽起來雖然讓塑膠續命,但因為廢棄塑料多來自家用廢棄物,即使再生塑料技術已日新月異,用在食品包裝上仍有衛生安全的疑慮,因此除了歐盟正積極制定食品包裝使用再生塑料之安全規範,確保在食品安全之條件下,同時能鼓勵技術創新以及推動產業永續。我國環保署擬先訂定《非食品接觸塑膠再生產品推動作業要點》,鼓勵非食品級塑膠容器在2025年使用25%再生成分,但合法運用在食品包裝上的路途仍遠。
不過,可生物分解的包裝材料已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全球市佔3成的知名番茄醬大廠卡夫亨氏(The Kraft Heinz Company,Heinz )也在2022年5月正式對外公吿,正與投入再生包裝領域的包裝商Pulpex合作,開發可再生回收的紙質番茄醬瓶,使用百分百再生紙漿,可回收、重複利用且可堆肥。由龍潭在地知名茶商的第四代所創立的葉香茶品,也在茶包的材質上採用可分解之玉米纖維。
包材減碳是食品產業的行動重點 消費者溝通是必要
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出版的《2022食品產業年鑑》指出,食品產業占全球塑膠包材用量達4成,重新設計及轉換成低碳或可自然分解的包材使用已是食品產業減碳行動的重點。
而在Innova Market Insights發表的「2023年全球食品飲料十大趨勢」中的第一大趨勢就是「重新定義價值」,也就是消費者對於企業應當負起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有更明確強烈的要求。但在《2022年Kantar 凱度洞察台灣消費者永續議題調查報告》中,有85%的消費者認為環保產品更貴、71%認為無足夠資訊了解環保產品的差異性,因此阻礙了消費者投入支持永續價值商品的意願。Kantar凱度洞察客戶副理陳雯廷表示,品牌必須為消費者提供簡單、易懂又有清晰價值的選擇,引導消費者將永續環保意願轉化為實際行動。
食創獎肯定品牌為了達到永續價值而在包材技術上的創新運用,但實際面對消費市場有高期待卻低誘因的困境,確實必須強化消費者溝通,並建構出明確的產品定位和價值論述,才能讓品牌在投入永續同時,也能讓消費者買單,讓環保價值產品延續銷售生命。
本文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文為:減塑、減量、減負擔!消費者永續意識提升 綠色包裝為首要課題)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