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對談】陳凱翔X温貞菱-跨進移工圈內(下)
先回頭看>>【名人對談】陳凱翔X温貞菱-我的移工朋友(上)
按編:社會問題百百種,環境生態、偏鄉教育都有人關心,但在台灣,肩負著照顧台灣20萬個家庭的任務的「移工」,其處境卻少有人關注,本月《倡議+》除了邀請One-Forty擔任客座總編,關注移工議題、社創轉型,還要用1+1>2的力量,走出同温層,放大影響力。
2022年,我們推出全新的名人對談企劃,將媒合客座總編與不同領域的名人,開啟一場場精彩可期的跨界對談,讓台灣社會一起看見更多。
首場對談,我們邀請二月客座總編One-Forty的創辦人陳凱翔,和由於母親擁有菲律賓華僑身份,自小就與移工生活在一起的演員温貞菱相談,交流彼此眼中的移工、移工在台灣的處境,以及從移工身上學到的事,翻轉社會對移工倡議的想像。
對談紀錄如下:
温貞菱:
當時雖然是和同學一起前往,但我為了學語言,另外找了地方自己住,逼自己處在一個就算發生什麼事,也沒有熟人幫忙的狀態,所以很多事只能靠自己,窗簾自己買布來裝、床架自己拆組,就連要買一個螺絲起子,也兜轉了兩天才買到。我想我可以理解,移工離鄉到異地生活,那種不自由和辛苦的感受。
所以,當我知道有這場對談時,就開始反省:我從小成長在這樣的環境,卻沒想過怎麼用更直接、實際的行動去幫助移工,經過這次談話,我更覺得One-Forty在做的事,很有意義。
陳凱翔:
一開始我真的沒想太多,也不知道這件事有多難,當時只是因為自己大學念企管,在接觸許多來自菲律賓、印尼等地的移工朋友後發現,他們一方面想回國開店、創業,卻都沒有成本概念,連開店要花多少錢都不清楚。
我就想,他們這麼辛苦、努力存錢,回去如果開店賠錢,錢都花完了,難道又要再回來台灣嗎?所以才想該怎麼利用他們在台灣的時間,更了解自身的未來規劃,並進修語言、財務、電腦等課程,才不枉費這一趟遙遠的移工旅程。
對我來說,這7年來,除了認識他們的文化、語言,更重要的是,看見他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價值,更有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舉個例子,我們3年前開啟了一項年度攝影展的計畫,徵求移工拍攝的攝影作品,不限主題和情境,鼓勵他們用影像說出自身的故事,結果第一年就收到300件作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的移工都來投稿了;第二年收到了500件,去年收到了1000件,越來越多。
每次收到投稿,都讓我很感動,有些人透過自身視角看台灣,有些人是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從作品裡看見了台灣文化,也看見了社會的不平等。我們不只為移工爭取權益,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能為自己發聲。
温貞菱:
這部分我覺得目前還是有困難,社會邁向彼此理解、共融,還有一段路要走。即使到現在,對我的大學同學來說,移工仍然是一個很陌生、遙遠的族群。他們會覺得,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但我跟他又沒關係,為什麼要了解他們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我覺得,要讓不關心的人開始了解移工和相關議題,真是不容易的事。
陳凱翔:
我贊成,這也是我們多年來很深刻的感受。即使是會關注社會議題的人,多半會對環保、永續或偏鄉教育等問題感興趣,相對之下,「移工」真的是一個比較少人關注、邊緣的議題,這從在台灣服務移工的組織數量一隻手就數得出來,就能窺見。
不過,這也是我們一直嘗試不同合作形式的動力,過去我們曾發起一個「移工大人物」的計畫,就發現,當我們撕掉移工的標籤,其實很多人是多才多藝的,有些人是搖滾樂手、有些人是攝影師、設計師或藝術家,當我們換一個視角看移工,發現他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並沒有不同時,連接就產生了。
「跨界合作」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找到移工跟台灣的連結,證明不只非營利組織,不同的圈子人也能一起關心,甚至參與,共創更大的影響力。
陳凱翔:
剛剛貞菱提到,認為自己採取的行動不夠,但我看來,一個會關注社會議題的公眾人物,是相當值得敬佩的。而且她不只關注移工,還包含人權、流浪動物、環保等等,她透過自己的工作和身份,為議題發聲、發揮影響力,而非只是寫寫貼文,其實這樣就算是一種行動了。
温貞菱:
其實昨天我有很認真地和朋友聊到「你覺得我身為演員,能為移工做些什麼?」然後他在電話另一頭頓了很久說,可能沒辦法做什麼。沒想到今天能得到這樣的回饋,很感謝。
不過,就像凱翔講的,如果是環保,那我可以身體力行開始做,例如自備餐具,或盡量吃素,但移工議題,不管是薪資、法規或內在的自我認同,不太可能透過一個行動就改善,但他們卻一路走了7年,難以想像其中有多困難,真的不容易。
就像One-Forty統計,台灣每40個人就有一位是移工,代表每40個人就有1人可能遇到困難,突顯了問題的重要性。我想,這場對談也算是一個很重大的機緣,讓我可以進一步思索,未來能怎麼開始關注移工議題。
生日:1989年4月18日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經歷:2015年創辦移工倡議組織One-Forty
簡介:大學前往菲律賓小鎮生活3個月後,回國創辦One-Forty,為移工開辦語文、財務、電腦資訊等各類實務課程,並進行各種倡議,改善移工在台處境和回母國後的生活,也拓寬了台灣對多元族群的包容和想像。
生日:1992年10月23日
學歷:淡江大學俄國語文學系
經歷:演員,曾獲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和女主角獎
簡介:母親為菲律賓華僑,年輕時擔任移工仲介,現從事移工通譯工作。自小就和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移工一起生長、生活,培養出超越語言的好感情。除了移工議題,過去也曾為性別平權、環境生態和流浪動物發聲。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