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台灣新創圈」!AAMA 「搖」出百位創業家

2020/06/24 劉嫈楓

近年新創圈出現的好消息不少,不少新創團隊獲得注資,國發會去年宣布孕育出兩支新創獨角獸「睿能創意(Gogoro)」與沛星互動;國家隊品牌「StartUp」更於去年宣布成軍。

比起幾年前,台灣新創環境似乎變得不太一樣了。其中,有位關鍵人物默默為新創生態圈「施肥」,知道的人都習慣喊他一聲校長,他是AAMA台北搖籃計畫創辦人顏漏有。

「什麼『總』字、『董』字,我聽起來都有點怪怪的,還是叫我校長吧!」一見面,顏漏有率先為這幾年的身分做了註解。

0
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顏漏有,是為台灣新創生態圈「施肥」的關鍵人物。 圖/顏漏有提供

2011年,顏漏有還是勤業中國華北區總經理,擁有超過三十年投資資歷,心裡卻有一股念頭,強烈呼喊著想回台灣貢獻。「至於主題是什麼?其實我並不知道。確定的是,自己很想回台灣做點事。」顏漏有說。

返台的決定最後如願,顏漏有休息了好一陣子,而讓他把30多年經驗化成孕育台灣新業生態的契機,是他獲邀擔任一場創業競賽的評審。看著台灣年輕創業家簡報,顏漏有想起,曾經在北京推動AAMA搖籃計畫,心想何不也在台灣推動。

2012年,以公益出發,致力幫忙創業圈的AAMA台北搖籃計畫正式啟動,顏漏有一下就找來了10位創業家、高階經理人,擔任創業導師,包括Pchome董事長詹宏志、AVEDA肯夢創辦人朱平、Google Taiwan總經理簡立峰等人都被顏漏有找來幫忙,貢獻時間經驗,甚至在投資者不青睞、政府資源尚未到位前,自掏腰包籌資擔任天使投資人。缺乏資源、人脈的年輕創業家不再單打獨鬥。

AAMA計畫 「搖」出百位創業家

2020年,AAMA計畫邁入第7屆,超過200多位創業家從計畫「畢業」,70多位台灣創業家加入擔任導師。為了長期營運推動,今年7月AAMA台北搖籃計畫,轉而成立基金會。

每年都在超過100件申請者中,篩選出20位,開始兩年的計畫。為何是兩年?「要培養信任感,尤其要能在彼此面前啟齒說失敗,是需要信任的。」

儘管計畫導師個個大有來頭,顏漏有深知過去成功法則並不適用未來,過去的成功不等於保證未來成功。在計畫,他總是一再強調「成功不可複製,但智慧可以傳承。」因此,計畫中,創業師生間的互動與其說是「指導」,更精確的用詞是「共學」。

隨著計劃推從第一期推展至第七期,互相學習的對象除了創業導師、同期同學,還有漸漸累積出的學長姐。不若北京AAMA搖籃計畫,在高度競爭下,功能目的導向強烈,相互的交往多了份獵尋機會的味道,台灣AAMA多了陪伴、分享。

下一階段,更鼓勵大企業攜手新創團隊,由外而內驅動新創,一起共創。顏漏有解釋,美國矽谷或是中國大陸,許多新創團隊多有大型企業的投資。但類似的創投生態,在台灣卻極為少見,縱有零星案例合作,也多半立基在同樣的產業之上。現在,AAMA希望鼓勵不同產業一同共創。「夥伴彼此共學、攜手打造共創平台,到台灣社會共好,這是AAMA期待的目標。」

0
顏漏有深知過去成功法則並不適用未來,過去的成功不等於保證未來成功。在計畫,他總是一再強調「成功不可複製,但智慧可以傳承」。 圖/王騰毅攝影

比起七、八年前,台灣新創生態缺人、缺錢、缺關注的「三『缺』狀態」,顏漏有觀察,新創生態系變好了。「資金、人才、法律、政策面向,都有改善。」他說。顏漏有觀察,AAMA計畫推動以來,每2-3年,大致可以看見不同趨勢,幾年前提案者多半集中於社群行銷、電商服務,這幾年又馬上變得不同。「AI人工智慧、雲端應用、大數據、區塊鍊的創業類型變得熱門。」

儘管這幾年台灣新創界多了更多活水,若要邁向下一步,台灣還需要更多懂得國際語彙、國際市場的人才。例如,成功走向國際的文創平台Pinkoi,創辦人顏君庭就擁有美國矽谷經驗,創辦初始就設定進攻國際市場;主攻旅遊服務平台KKday,也有類似發展元素。「數位服務平台+亞洲市場的開拓,將會是最佳時機點。」顏漏有預測台灣新創發展的下波機會。

共學共創到共好 打造生態系

近來,數位「軟」商機當道,台灣也正從擅長的硬體思維中轉換,而不同於硬體思維,所要打造平台的「生態系」思維,也正是現下所需。前陣子,顏漏有應邀前往台大EMBA畢業典禮致詞,演講主題就是「社會創新」。既是AAMA創辦人,亦是社企流iLab育成計畫校長,關於商業創新、社會企業,以致近年發展而生的社會創新,顏漏有非常清楚之間的區別。

「商業創新是為了滿足,社會企業要透過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而社會創新講求的是一種集體(colletive),強調的是一種利害人(stakeholder)關係。不管是一般人、企業,不同機構、角色都一起被涵納進來找尋找解方。」而今年台灣成功的防疫,就是一次將所有的人集結,展現數位社會創新的完美案例。

而如同社會創新所講求的生態系的一同共創,AAMA搖籃計畫也是希望透過打造完善生態系、搭建平台的方式,跳脫傳統框架,秉持「共學、共創,繼而推動社會共好。」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邀請台美包括3M、小智研發...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

2024/04/15
今年由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發起,集結Dentsu電通傳播...

地球解方年會即將展開! 召集人楊振甫:「永續下階段挑戰:突破創新,加速行動」

2023/04/12
布農族馬中原(左)與撒奇萊雅族陳志義(右),外人習慣稱他們小馬、小黑的二人返鄉期...

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2023/02/10
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分享從地方開始,從人、物、產,打造出的理想永續藍圖。 圖/茶籽...

茶籽堂3.0/傳遞土地美好良善 趙文豪:新時代的品牌,不能獨善其身

2023/01/03
第二屆「台灣影響力投資論壇」昨(8)日舉辦,以「從 ESG 到影響力投資 - 用...

後COP27時代實現SDGs目標 打造影響力投資生態系

2022/12/09
《倡議+》展開循環會客室邀請台灣太古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簡秀君...

【循環會客室】可口可樂X麥當勞:一趟從吃喝開始的永續減廢旅程(下)

2022/11/23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