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大學考招必須改革

2018/06/25 葉丙成

【選文說明】

未來20年,有47%的工作會消失,可怕的不是工作消失,而是會出現何種前所未見的工作呢?下一代將面對充滿問號的世界,他們需要面對世界、適應全新環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這些文章可以讓讀者理解,此時此刻,創新為何重要。


近年媒體常拍大學生上課或趴或睡、或翹課的模樣,以「無動力世代」名之。許多師長常看了一肚子火,批評大學生只想混日子、混畢業,認為台灣年輕人不夠積極努力。但台灣社會不斷地製造出「無動力世代」,真的都是年輕人的錯嗎?

在談「無動力世代」的結構性成因前,我們必須先瞭解這問題對台灣的傷害有多大。對嚴重少子化的台灣而言,每位年輕人都是非常重要而珍貴的。但我們社會卻眼睜睜看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大學迷茫4年、只求混畢業。即使畢業拿到文憑,許多的能力跟專業都不具備。台灣未來的生產力跟創造力,如何跟上世界腳步?

大學校園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大學校園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這是台灣非常嚴重的問題,師長們往往以「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來解釋,但情況並非都是如此。

台灣之所以不斷製造出一批批的「無動力世代」,關鍵的結構性成因正是目前的大學考招制度。台灣大部分高中生,都是以考學測、申請推甄念大學為主。台灣的學測是在高三寒假時考,學測考的五大科目,涵蓋了高中滿滿的10個學科。在高三寒假前、高中前面的2年半時間,學生心思全放在準備這10個學科的考試。大家根本無心、也無力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在哪,更沒時間去細細了解大學不同科系到底在讀什麼。

直到高三寒假考完學測後,現在的制度要求學生在短短1個多月內,便要決定申請哪些科系。試問在短短1個多月內,學生怎能對這麼多科系真正深入了解?學生如何能精準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讀哪些科系?到最後往往就聽從父母師長的建議,以對科系的淺薄了解與天真想像,選擇了自以為很適合的科系。

等到進入大學就讀後,學生才驚覺「這科系跟我原本的想像很不一樣!」當發現科系與想像落差如此大、自己並不喜歡這科系,很少人能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系裡還把成績讀得好的。但偏偏台灣各大學申請轉系都相當注重大學成績。大學成績不好的人,很難能轉得出去。

對科系想像破滅、讀得沒興趣而成績差、轉系卻又轉不出去、但又沒勇氣重考。到頭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迫留在在原來科系裡過著軟爛日子,只求自己能趕快混畢業。

葉丙成認為,對嚴重少子化的台灣而言,每位年輕人都是非常重要而珍貴的。 記者楊萬雲...
葉丙成認為,對嚴重少子化的台灣而言,每位年輕人都是非常重要而珍貴的。 記者楊萬雲/攝影

而台灣的大學們苦於少子化,排名在前的學校都忙著搶日益稀少的「考試績優生」,排名在後的大學則爭著快搶學生以免倒閉。每搶到一個人頭,就代表一個4年的學費來源。大學們只顧自己的生存,真正在乎收到的學生是否與科系興趣相符的大學,幾希!

這就是台灣不斷地製造「無動力世代」的結構。如果我們社會繼續放著這個結構不改,台灣將持續不斷地製造出一批又一批「無動力世代」。 作為父母、作為老師,難道大家真的甘於讓自己的下一代,不斷地被加工成「無動力世代」?

我們的大學考招制度必須改革。考一大堆科目,只是將考試範圍變少,並不算改革。必須讓台灣的高中生真正有時間跟空間去了解自己的興趣與科系!在確實了解自己志趣後,讓他們在高中畢業前加深加廣幾個相關科目的能力,才篩選進入大學。大學也要思考什麼特質的學生適合自己的科系 、如何做有效的選才。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免於被變成「無動力世代」的宿命,台灣也才能有機會重拾競爭力!

請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葉丙成:要讓社會感受到「有台大真好」

用動畫參與社會 台大簡報課吸引世界目光

消滅補習班 翻轉教室讓學習成效極大化

孩子需要的不只學習 偏鄉小孩的「大學伴」

嚴長壽:體制教學完全錯誤 養不出未來人才

作者文章

圖說/「提升員工的快樂指數」是馬光中醫成就幸福企業的關鍵之一。 圖/馬光中醫 提...

不只醫病也醫心!馬光中醫的「幸福接力賽」 補給偏鄉永續健康生活力

2023/09/22
一份報告指出,社群媒體的寵物獼猴內容正在增加。 圖/SMACC提供

動物影片好療癒?按讚、分享正助長寵物虐待 國際調查曝可愛影片的殘酷真相

2023/09/22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18日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同志與家庭照顧調查」結果,...

出櫃與否竟會影響長照…同志諮詢熱線盼長照政策照顧老年同志

2023/09/22
離岸風電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離岸風電蓋在哪裡最危險?經濟部地調所分析高風險地質因素

2023/09/22
臺北市 2D 噪音地圖。
 圖|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公害第一名竟是「它」-中研院學者揭不容忽視的都市危機

2023/09/22
900 MW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每年產出的乾淨電力相當於一百萬台灣家...

能源轉型如何成為生態助力? 沃旭最新白皮書提出行動方案

2023/09/21

最新文章

陳蔚爾渴求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需要這麼多的眼淚和勇氣才能好好過下去,可以回歸平靜...

MeToo 事件是集體創傷 導演陳蔚爾勇敢發聲

2023/09/20
圖/女人迷提供

女人迷張瑋軒:企業落實多元共融DEI理念,別讓受害者一個人

2023/09/01
陳佳萱曾受邀參加歐盟中心辦理的青年之聲氣候變遷論壇。 圖/陳佳萱提供

永續青年陳佳萱-前進「缺水」帛琉,聰明「留水」

2023/08/23
在傳承的路上,以歌舞為筆,將傳統與現代交織成有血有肉的美麗篇章。 圖/古玉峰提供

古玉峰銜接傳統與現代,賽德克族青年唱自己的歌舞

2023/08/22
蔡文培成立「浪金山」品牌,連結產地與觀光、與在地業者結盟創生。 圖/張皓婷攝影

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永續關鍵下一步,解答在青年

2023/08/01
圖/市民永續提供

市民永續靠區塊鏈技術 揪全民一起存碳「碳集」

2023/07/2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