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生活方式」 多代共居讓老後不孤獨

柏林Sredzkistraße 44多代共居宅,帶著孩子住在這裡的42歲工程師夏爾夫(右),有時會請鄰居荷爾太太(左)幫忙照顧孩子。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柏林Sredzkistraße 44多代共居宅,帶著孩子住在這裡的42歲工程師夏爾夫(右),有時會請鄰居荷爾太太(左)幫忙照顧孩子。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德國紐倫堡後火車站對街,10年前還是一片黃土,二戰時7顆炸彈落下,滿目瘡痍;如今廢墟之上已矗立著新穎的黃色圓弧形建築,這是德國政府力推的「多代共居宅」。除了住宅,還設有麵包店及幼稚園等生活設施,更歡迎長者及單親入住。當年的悲慘之地已成跨世代的溫暖居所。

德國政府重視世代融合與多代互動,透過民間合作社興建或改建舊建築,推動多代共居宅(Cohouse),強調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在同一屋簷下共同生活,互相照顧。

經歷世代反叛 悟出世代共融

在許多國家,都市中心是商業黃金地段,住不起的老人也由時髦街頭絕跡。但情勢有了轉變。歐洲在1968年爆發大規模學運,被稱為「一整個世代的反叛」,德國政府體認「世代共融」勢在必行,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時,須考慮跨世代與不同背景者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紐倫堡車站旁緊鄰兩塊地興建44個住宅單位,在4樓以空中走道串聯;鏤空的空中走道,正穿越幼兒園上空。

在老去的路上 孩子帶來希望

印度先生葛旭(Gora Ghosh)和太太住在2樓,兩老常站在陽台上看著社區幼稚園的幼兒嬉鬧,孩子不時對他們揮手問好。到了老朋友一一離世的年紀,幼童的笑語為生命帶來活力。人生長河兩頭的老幼兩代人,互相滋養。73歲的葛旭太太說,「在老去的路上,孩子帶來希望。」

這處跨代共居宅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不一樣生活方式」。老人和單親家庭相互幫忙是這處多代共居宅的宗旨。

這棟跨代社區建於2009年,約20坪的住宅,無門檻、無高低差地板、加寬的門幅,方便坐輪椅的葛旭太太自由穿梭。窗外傳來孩童嬉鬧聲,有時尖銳高亢,會覺得吵嗎?「反正我們老年人聽力也不太好,」老太太頑皮地說。

單親媽上班 三老輪流顧孩子

葛旭太太曾是幼稚園的老師,現在住隔壁的單親媽媽清晨上班時,幼稚園還沒開,她放心將小孩寄放在葛旭家,時間到了,再由葛旭先生送到幼稚園。「我們有3位老人可以輪流幫忙照顧小孩。」葛旭太太說,「我先生住院時,我行動不方便,鄰居會幫我到醫院探望。」

2005年時建築師發想:何不結合老年人和單親家庭的住宅,以空間增進互助可能?「不一樣生活方式」的設計圖因此誕生;2007年成立「不一樣生活方式」合作社,籌資750萬歐元(約合台幣2.6億元),加上德國聯邦政府及巴伐利亞邦政府對社會住宅的補助,建成世代共居住宅,當初參與募資的公益組織現為幼稚園的營運者。

開放客廳、會議室等公共空間是這類多代共居宅最大特色,住戶在此交流、辦活動;頂樓還有小型兒童遊戲區及空中花園。「不一樣生活方式」合作社常務理事富耳曼說,住戶自主決定辦什麼樣的活動,由合作社協助。

紐倫堡多代共居宅一樓就是幼稚園,住戶們被孩子們的歡笑聲包圍。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紐倫堡多代共居宅一樓就是幼稚園,住戶們被孩子們的歡笑聲包圍。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2天沒拉窗簾 鄰居電話就來

87歲、愛看足球的葛萊斯納已在此住了近10年,獨居又保有與鄰居的緊密互動,「如果我2天沒拉開窗簾,或曬乾的衣服沒收,對面鄰居就會打電話來問我『怎麼了?』」她說,德國很多地方,老人過世了都沒人知道。

午後,麥耶家客廳笑語滿室,鄰居相約來喝茶,86歲的蔡司勒(Brigitte Seiler)記得每位鄰居的生日,總會貼心地準備禮物。「住在這裡最不一樣的是有歸屬感,老的時候不孤獨。」麥耶太太說。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別花錢買「錯的衣服」!小資族必學生活指南 花少少錢穿出自己的風格

別花錢買「錯的衣服」!小資族必學生活指南 花少少錢穿出自己的風格

違規露營退散!合歡北峰小溪營地植被破壞嚴重 太管處續推原生植栽復育

違規露營退散!合歡北峰小溪營地植被破壞嚴重 太管處續推原生植栽復育

花蓮海洋保衛戰!啟動廢漁網回收 每公斤最高15元、目標45公噸

花蓮海洋保衛戰!啟動廢漁網回收 每公斤最高15元、目標45公噸

美國兩大食品巨頭發話!卡夫亨氏、通用磨坊雙雙宣布2年後全面停用人工色素

美國兩大食品巨頭發話!卡夫亨氏、通用磨坊雙雙宣布2年後全面停用人工色素

最新文章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排隊等離職...止不住護理人力流失 近4個月已統計1302名護理師選擇離開

排隊等離職...止不住護理人力流失 近4個月已統計1302名護理師選擇離開

老老照顧?居服員過半超過45歲  長照2.0打零工難留年輕人、陷人力困境

老老照顧?居服員過半超過45歲 長照2.0打零工難留年輕人、陷人力困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沒人要看電視了?50歲以上YouTube受眾增加62% 傳統媒體備受挑戰

沒人要看電視了?50歲以上YouTube受眾增加62% 傳統媒體備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