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讓孩子成為校園永續行動的主導者,黑松教育基金會陪伴學校翻轉教學

2022/12/28 葛晶瑩(倡議企畫)

聯合國SDGs有17項目標,但有些目標其實是難以獨立完成的,像是第17項「建立多元夥伴關係」,更是打造永續生態系的關鍵,而這項協力任務,「桃園市臺美生態校園校長社群」正在身體力行。

這群校長們每個月透過互訪,進行生態環境議題探討,並交換推動的實務經驗,例如水資源、永續食物、生物多樣性等,因此更能將生態學校的理念融入校內經營與校本課程,也使桃園市在取得「臺美生態學校」的小學認證數上名列全國第一。

在黑松教育基金會長期陪伴、臺美生態學校校長社群的共同努力下,「黑松綠⁺校園計畫」...
在黑松教育基金會長期陪伴、臺美生態學校校長社群的共同努力下,「黑松綠⁺校園計畫」將永續概念播種於桃園市的小學生心中。 圖/黑松教育基金會 提供

深耕在地,接軌國際的環境教育計畫

「臺美生態學校(Eco-Schools)」源自「國際生態學校」,由環境教育基金會FEE(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發起,是目前全球最具規模的環境教育計畫,臺灣現階段則是透過與美國國家環境保育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NWF)及國內外各方的合作下,建立「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讓臺灣的學校可參與這套系統。

為與國際接軌,認證制度也比照美國的銅牌、銀牌及綠旗的認證指標,其中最高等級的是綠旗認證,申請的學校除要遵循「七大步驟」流程外,還要完成至少3項環境路徑,而且綠旗認證有其時效性,每兩年要再提出更新認證。當學校獲得第四面「綠旗」時,學校將被視為永久性的生態學校。截至2022年12月,桃園市為全臺小學認證數最多的縣市,並與新北市並列為綠旗數最多的縣市。

其中八德區的大安國小是標竿之一,2017年首次參與就成功通過銀牌認證,在2018、2022取得共兩面綠旗認證的殊榮,放諸全國亦是典範。而桃園有如此佳績,不得不提到幕後推手——黑松教育基金會,因為在桃園取得認證的33所學校中,有25所是基金會的夥伴。

大安國小的小朋友,於臺美生態學校成果發表會現場分享生態學校經驗。 圖/黑松教育基...
大安國小的小朋友,於臺美生態學校成果發表會現場分享生態學校經驗。 圖/黑松教育基金會 提供

「黑松綠⁺校園計畫」助校爭取認證 校長:他們不是煙火式贊助

2015年起基金會開始在各校推廣環境教育,起初展開「愛地兒環境提案競賽」,由班級老師報名參加,並在接觸臺美生態學校(Eco-Schools)的模式後,發現這項國際型計畫具有清楚的執行步驟與途徑,有利於複製推廣,且十分適合導入小學校園,融入課程,讓孩子成為生態行動方案的主導者,並且提出校園周遭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

於是,基金會推動「黑松綠⁺校園計畫」,鼓勵學校運用「臺美生態學校」模式,將環境教育從班級擴及至校園,甚至延伸到社區。至今,經過9年的深耕,基金會已成為民間推動臺美生態學校計畫中最積極的輔導組織。

同樣是取得2面綠旗的另一所標竿學校新屋區社子國小,校長賴美娟表示,「早期學校也是有推動環境教育,但比較鬆散隨意、沒有脈絡,但加入了黑松教育基金會綠⁺校園計畫後,就可以聚焦」,而且她認為「基金會真的很有心,不是煙火式的給資源後就消失,是真正將重點放在孩子與教育方向上,這是與其他基金會不同之處」,也因此帶來社子國小的改變,他們以生態學校為核心,在校內開闢社子農園,讓孩子透過耕種親近土地,也與社區稻農合作,讓孩子實際走入田間耕耘。而這一系列貫徹在一~六年級的環境特色課程,更在今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的肯定。

社子國小雖位於偏鄉,卻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在地特色,在黑松教育基金會導入環境教育資源...
社子國小雖位於偏鄉,卻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在地特色,在黑松教育基金會導入環境教育資源下,學校將原有的農事體驗及種稻活動深化為校本課程,打造環境特色小學,並取得2面綠旗及教卓獎。 圖/黑松教育基金會 提供

關鍵三要素達成"摘綠旗"目標

基金會以「增能、陪伴、擴散」三大行動要素,推動桃園市小學發展環境特色教育,也為學校媒合各項資源,成為夥伴之間的橋樑。每年的6、7月間,是基金會進行校園盤點的時期,基金會媒合「臺灣生態學校教育學會」的專家到校,共同聆聽在地學校的需求,觀察校園環境,不僅讓學校在「發展生態學校」、「執行環境教育」有初步的想像與認識;更從基金會的豐富經驗出發,為學校夥伴提供更多的資源、更長遠的規劃。此外,也會舉辦工作坊,協助全校老師了解「臺美生態學校」計畫,達到「增能」的目的。

霄裡國小學務主任李士豪對這點體驗深刻,在他參加黑松舉辦的標竿學校參訪時,對學生可以很清楚介紹他們的環境議題,並有創意的解決方法,感到非常訝異。這些體驗啟發了他帶學生去改造周遭環境的想法,並學習如何落實真正的教育在地化,最後將原本被嫌棄的埤塘,改變成小朋友與社區居民都喜歡的大教室、大公園。

基金會長期支持有在地特色的課程發展,參與在地小學執行過程,讓教育能量不間斷地累積、延續,以實際「陪伴」成為學校最有力的夥伴。當然,在參與之際,更著重於分享夥伴的成果,讓學校產生榮譽感,讓孩子獲得展現創意與才能的舞台,更透過校際的經驗傳承與交流,形成生態圈,吸引更多夥伴加入,「擴散」環境教育的影響力。

美華國小校長邱冠璋不但肯定基金會協助學校找出特色發展的做法,更表示「黑松真的是從頭陪我們一同成長,這幾年在基金會的協助之下,小朋友們透過這樣的課程,對自己學校的生態,甚至附近社區的環境都更加了解,進而開始愛護校園。」


建立全臺唯一生態學校校長社群

在桃園還有全臺唯一的「生態學校校長社群」,是由基金會夥伴學校校長們主動發起,並召集了所有參與「黑松綠⁺校園計畫」的校長們加入,一起共學成長,討論環境教育資源共享、課程發展及認證經驗傳承,也跨出校園走入社區,進行跨域的學習,加速提升推動環境教育的效率與創意。

校長社群融合了「增能、陪伴、擴散」三要素,更同時達成SDGs 17「建立多元夥伴關係」、SDGs 4「優質教育」等目標。基金會執行長盧功偉表示,「校長」是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角色,有校長的支持,才有可能帶動學校的團隊一起來投入,孩子們也才能組成「生態行動團隊」,付諸實際行動。因此,基金會極為著重校長夥伴的經營,未來會持續投入資源協助校長社群的經營。

黑松以百年樹人精神,培育孩子成為永續的種子

學校能取得認證,黑松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盧功偉(圖後排中間)感動表示,這代表永續概念...
學校能取得認證,黑松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盧功偉(圖後排中間)感動表示,這代表永續概念的深植與擴散,圖為在「111年臺美生態學校認證表揚及成果發表會」與夥伴學校的的合影。 圖/黑松教育基金會 提供

近百年來,黑松陪伴著臺灣在地人印證許多生命的歷程,對臺灣這塊土地,自然有著更多的責任與情感,2013年成立黑松教育基金會,以更有系統、全面性的規劃,從事社會公益,希望孩子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

「我們期望成為學校的力量,搭起一座橋樑,將教育與土地連結,陪伴老師帶著孩子了解在地特色,認同並且守護自己所生長的家鄉。」黑松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斌堂說,因為當環境變好,人就會留下,最終帶動整個地方社區的發展,社會才能真正共榮、永續。

作者文章

圖/freepik

一次看懂「碳交易」關鍵字!碳定價、碳關稅、碳邊境調整機制有什麼不同?

2023/06/08
在德國港口城市漢堡的一家紅磚工廠,可可豆殼從一端進入後,會有一種具有對抗氣候變遷...

碳循環逆襲!可可豆殼變身「生物炭」對抗氣候變遷

2023/06/08
圖說/台積電慈善基金會、雲朗觀光集團攜手,舉辦「技職就業培力營」,在6月7日圓滿...

來自技職的新生力軍!台積電與雲朗共創培訓營 助孩子拉近嚮往的未來

2023/06/07
德國館變身大型工作室,觀眾將可看見德國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去年威尼斯藝術展留下的廢...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德國館「什麼也沒帶來!」落實「零排碳」目標

2023/06/07
花蓮40名潛海戰將潛入石梯坪海底,清除44公斤垃圾。 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世界海洋日特別行動!花蓮40名潛海戰將前進石梯坪清除44公斤海廢

2023/06/07

【倡議家電台】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2023淨零關鍵下一步,加速啟動、擴大對話

2023/06/06

最新文章

盧彥勳擔任「我愛牛奶」計畫公益大使,鼓勵小朋友把握當下,勇敢朝著夢想努力。 圖/...

盧彥勳化身「一日教練」送愛屏東 以人生故事鼓勵學童把握當下

2023/04/10
在黑松教育基金會長期陪伴、臺美生態學校校長社群的共同努力下,「黑松綠⁺校園計畫」...

讓孩子成為校園永續行動的主導者,黑松教育基金會陪伴學校翻轉教學

2022/12/28
根據明台產險統計,2019年度高中以下學校理賠通報案件超過千件。 圖/倡議家 提...

校園安全教育「疊疊樂」!瓦斯有沒有毒?考倒小學生

2022/11/02
Open Taiwan、Key Taiwan、Resilient Taiwan ...

主流的邊境、創新的激盪點:面對全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用 OKR 想像台灣教育

2022/08/25
蒲公英關懷教育基金專戶長期支持南投偏鄉學校,期許偏鄉的孩子能自信成長。 圖/宏將...

宏將傳媒林逢春傳遞善的種子進偏鄉 看見公益資助的永續新風景

2022/07/13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Instagram報導108課綱觀察報告,吸引超過13000個按...

「108課綱論壇」-來自第一線學生的真實聲音

2022/06/2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