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行動】數位學習已上線,教育心態也要加速
編按:五月中旬,頂著力抗新冠病毒全球資優生光環的台灣,短短幾天,疫情瞬間爆發。大量湧入的病患,等待釐清的疑似病患不斷出現。狂雨般的疫情,中斷了台灣社會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也使得許多本就弱勢的族群雪上加霜,陷入困頓。平常關注在移工、弱勢、社福、教育、街友的社創團隊,在艱難的時候更未止步,在第一時刻迅速補位行動,做最好的協力者。
為此,在全台灣「疫」情再「起」的嚴峻時刻,《倡議+》企劃【疫起。行動】專題,專訪「均一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了解現今台灣的線上教育狀況,以及當我們正面迎戰後,能趁著這波趨勢做到的數位改變。
均一在雙北宣布三級警戒那一天就在準備遠距教學,只是原本預期還有一到兩週的時間,沒想到教育部5月18日就宣布隔天全國停課。
變化超乎想像的快速,加上疫情爆發時剛好是下學期末,很多東西要進行轉換,例如學生將畢業或進入下一個年級,以及學期末正準備考試,種種原因讓這幾週的數位教學,成為應急的形式。
大家在使用上也會發現有些限制問題,例如數位學習的進行,仍然以實體教學思維來想像線上教學。如果數位學習不是用於找出學生合適的進度和程度,數位學習只會停在數位講述,無法達成數位自主。
因此,解決了應急的問題之後,下一波關鍵就是藉由數位教學的機會,讓大家思考好的數位學習行為究竟是什麼。
好的數位學習是什麼? 台灣仍缺乏討論
真正好的數位學習,答案究竟是什麼?目前還沒被各界充分討論,現在的數位學習還是以老師的角度出發,使用同步視訊且跟著老師的授課節奏,並沒有讓孩子發展「把數位環境當老師」的能力,若是孩子擁有選擇目標、合適搜尋、判斷素材符不符合需求等能力,就可以走出教室,到教室之外的地方學習。
這樣的數位學習轉變,也符合108課綱提到的「三面九項」核心素養,也就是自主行動、社會參與及溝通互動。
在自主行動中的規劃執行就非常適合與孩子的數位能力結合,例如會不會用Google日曆排定待辦事項,並且分享給老師,這同時也是職場工作的一環;每天都有疫情新聞,孩子有無能力判斷訊息的真假,如何在網路上釐清消息來源的可信度;線上有各種自學資源,孩子能否妥善運用,提前學習或彌補落後的能力。
在社會參與和溝通互動中,孩子能否寫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自我介紹,或發揮數位美感使用編輯軟體產生有吸引力的內容,這些包含科技資訊和媒體素養的部分,從國中就可開始訓練,甚至利用各種社群或溝通軟體向國際接軌。
所有的面向和發展性目前還是缺乏討論,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和理解力。另外一塊缺乏討論的是政府施政方向,除了解決學習需求、上課載具和行動網路不足之外,數位轉型對台灣的重點在哪,政府將透過這次數位加速的機會,加大投資在哪一個領域,以及對於各級教育將會有何種加強,這些議題都值得被深入討論。
數位並非萬能 學習關鍵在陪伴
做數位有個重點是要避免將數位視為萬能,孩子學習的關鍵在於好的動機和持續力,這些都需要透過人的引導,所以人和數位工具的重要性是相輔相成,並非互相比較。其實,數位學習的出現,出現兩種力道,既會拉近優勢和弱勢孩子的差距,也可能會是加大優勢學生和弱勢孩子的距離。
拉近的部分在於弱勢孩子如果能被引導,妥善使用線上資源,而不只是使用網路打電動,那就有機會藉由教育來翻身,儘管台灣的網路平權還不完美,但網路普及度相對還是比其他國家好。
加大差距的部分在於,孩子身邊如果缺少有能力、有品質的陪伴者,無法妥善利用各種資源就會拉大差距。兩者的差別不單純受限於資源多寡,而是陪伴資源的有無及豐富度。
因此,在暑假、線上學習需求降低的期間,均一將與TFT為台灣而教,攜手共同幫屏東的老師開設線上培訓課程,讓對方理解可以透過數位化,給弱勢孩子不一樣的教學方法,而不只是熟悉數位工具。
正面看待疫情衝擊 用數位打開更多可能性
疫情爆發後,大家為了應急不得不數位化,強迫改變過去的習慣,但調整之後會發現數位的優勢、更有效率的地方,未來解封後也會將這些好的變革留下來,同時也知道哪些事情非得要人與人面對面,例如數位教學原本不受重視,但現在可線上點閱、自動批改作業,讓老師能挪出更多時間解決學生的問題。
數位轉型不僅影響教育,從用餐、消費行為到工作模式都有衝擊,沒有人希望疫情爆發,但既然危機已經降臨,我們該用正面的眼光看待,如果能有效因應,那麼就是加速台灣的數位轉型,在商業上或各行各業打開更多可能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