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大學考招必須改革

聯合新聞網 葉丙成

【選文說明】

未來20年,有47%的工作會消失,可怕的不是工作消失,而是會出現何種前所未見的工作呢?下一代將面對充滿問號的世界,他們需要面對世界、適應全新環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這些文章可以讓讀者理解,此時此刻,創新為何重要。


近年媒體常拍大學生上課或趴或睡、或翹課的模樣,以「無動力世代」名之。許多師長常看了一肚子火,批評大學生只想混日子、混畢業,認為台灣年輕人不夠積極努力。但台灣社會不斷地製造出「無動力世代」,真的都是年輕人的錯嗎?

在談「無動力世代」的結構性成因前,我們必須先瞭解這問題對台灣的傷害有多大。對嚴重少子化的台灣而言,每位年輕人都是非常重要而珍貴的。但我們社會卻眼睜睜看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大學迷茫4年、只求混畢業。即使畢業拿到文憑,許多的能力跟專業都不具備。台灣未來的生產力跟創造力,如何跟上世界腳步?

大學校園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這是台灣非常嚴重的問題,師長們往往以「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來解釋,但情況並非都是如此。

台灣之所以不斷製造出一批批的「無動力世代」,關鍵的結構性成因正是目前的大學考招制度。台灣大部分高中生,都是以考學測、申請推甄念大學為主。台灣的學測是在高三寒假時考,學測考的五大科目,涵蓋了高中滿滿的10個學科。在高三寒假前、高中前面的2年半時間,學生心思全放在準備這10個學科的考試。大家根本無心、也無力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在哪,更沒時間去細細了解大學不同科系到底在讀什麼。

直到高三寒假考完學測後,現在的制度要求學生在短短1個多月內,便要決定申請哪些科系。試問在短短1個多月內,學生怎能對這麼多科系真正深入了解?學生如何能精準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讀哪些科系?到最後往往就聽從父母師長的建議,以對科系的淺薄了解與天真想像,選擇了自以為很適合的科系。

等到進入大學就讀後,學生才驚覺「這科系跟我原本的想像很不一樣!」當發現科系與想像落差如此大、自己並不喜歡這科系,很少人能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系裡還把成績讀得好的。但偏偏台灣各大學申請轉系都相當注重大學成績。大學成績不好的人,很難能轉得出去。

對科系想像破滅、讀得沒興趣而成績差、轉系卻又轉不出去、但又沒勇氣重考。到頭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迫留在在原來科系裡過著軟爛日子,只求自己能趕快混畢業。

葉丙成認為,對嚴重少子化的台灣而言,每位年輕人都是非常重要而珍貴的。 記者楊萬雲...

而台灣的大學們苦於少子化,排名在前的學校都忙著搶日益稀少的「考試績優生」,排名在後的大學則爭著快搶學生以免倒閉。每搶到一個人頭,就代表一個4年的學費來源。大學們只顧自己的生存,真正在乎收到的學生是否與科系興趣相符的大學,幾希!

這就是台灣不斷地製造「無動力世代」的結構。如果我們社會繼續放著這個結構不改,台灣將持續不斷地製造出一批又一批「無動力世代」。 作為父母、作為老師,難道大家真的甘於讓自己的下一代,不斷地被加工成「無動力世代」?

我們的大學考招制度必須改革。考一大堆科目,只是將考試範圍變少,並不算改革。必須讓台灣的高中生真正有時間跟空間去了解自己的興趣與科系!在確實了解自己志趣後,讓他們在高中畢業前加深加廣幾個相關科目的能力,才篩選進入大學。大學也要思考什麼特質的學生適合自己的科系 、如何做有效的選才。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免於被變成「無動力世代」的宿命,台灣也才能有機會重拾競爭力!

請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訂閱《倡議+》,投稿成為倡議家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葉丙成 大學教育 翻轉教育 USR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