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災後重建的觀光只會複製脆弱?部落反思:擺脫利潤優先
綠社工的整體觀重視人、動植物,物理和生態體系等不同面向的關連,強調需要彼此照顧關懷(Dominelli,2018a)。
莫拉克風災受災區原以種植經濟作物、觀光、民宿與溫泉為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災後重建仍依循發展觀光舊有的模式重建,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也促使部分在地組織思考產業轉變的議題;小鄉協力夥伴試圖開創另類嘗試,在兼顧生計與當地環境保育間找到平衡。
如何運用里山生態 重新挖掘在地社區的寶藏?
他們曾與高雄市六龜區新發地區的山茶茶農第二代,合作舉辦文化體驗。運用當地的里山生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長久累積的人文歷史發展產業文化(李慧宜、葉鎮中,2019),或結合協力夥伴規劃小旅行。
文化體驗和小旅行的操作並非只有對外宣傳以及包裝,每個點的經營和盤整,是長期社區營造的發掘和累積,也是在災後因著重建資源的投入、外界關注、專業陪伴導入,及結合在地經營的發展。小鄉們觀察甲仙愛鄉協會因為災後的資源投入,讓他們更有條件發展友善土地的耕作,以整體觀點關照生計、自然和人文環境:
在風災之前甲仙就鼓勵小農用自然農法,他們組蔓花生家族。災後他們大概也延續了這樣的精神,加上重建有一些資源可以支持他們,可以比較有條件地去做這些事情。
災後重建不該只談經濟 而是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此外,多納在風災過後體認到「真的不要依賴觀光,依賴觀光的話,就是死定了」。他們發展創新的祭典「黑米祭」,結合傳統稻米祭(Tapakarhavae)和多納獨有的黑米文化,展現了部落創造經營原鄉產業的活力,運用自己獨特的人文資產,以走在政府前面的腳步,努力做出各種嘗試(涂裕苓,2012)。
莫拉克風災也改變了產業發展方向,「整個大旗山區原以觀光為產業發展的主軸,莫拉克風災之後他們相對看到農村產業的發展其實要回歸到土地。怎麼保有自然和天然的條件;也可以運用農村在地的資產或是特色」。
他們不是依循資本主義邏輯或一再複製農村與部落的脆弱性,或是延續目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以利潤為優先,人民和環境墊後的思考,而是試圖避免個人主義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減緩對弱勢人群、社區和部落帶來不利的影響。
重建不應只是振興經濟,而是納入情感的元素以促進人與人及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重新看待人和自然關係。
災後的援助,補助是重要項目,小鄉們也留意到,除了金錢補助,也需要關照個人所處環境的支持體系和機會的建構,以免衍生意想不到的問題。
綠社工呼籲:災後援助必須納入心理與社會支持
一下子給他這麼多錢,他可能也沒有想過可以怎麼用,在我們那邊就會有酗酒的行為,還有人會借錢,也很恐怖,如果他不借他朋友,他又會被打之類的,反而會衍生出很多的社會問題。
災民能不能走過,跟你給多少錢沒有關係。莫拉克有很多的人,他全家都往生,他應該領不少補助,我覺得錢只是解決了他的生活跟經濟,可是他真正需要復原的是他的心理和社會關係。這跟社區的支持系統是有關係的,如果他的周圍有一些陪伴的人,可以陪他走過這個歷程,我覺得他就有能力跟機會復原。
綠社工呼籲全人觀點的協助,維持一個保護性的環境,滿足人們的需求,但不過度使用資源,讓資源運用和好的生活水準間有一個好的平衡(Dominelli,2012)。小鄉的觀察也呼應這樣的訴求,除了經濟補助,也關照其心理、生理、社會關係和支持體系;同時,災後重建過程中,大量資源投入如何形成持續性、長久性和永續性的效果,是重要議題。
- 本文摘自:《小鄉的志業:在地深耕的實踐智慧》
- 出版社:新銳文創
- 出版日期:2026年1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