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風向決定貧富?為什麼絕大多數城東地區都比較貧窮?

世界新聞網 世界新聞網 顏伶如
英國倫敦東部沃森斯托(Walthamstow)一處住宅公寓工地。 圖/歐新社

華盛頓郵報8日報導,如果以東西南北為美國都會區的區域畫分,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資料顯示,城東處於貧窮的機率最高,比排在第二名的城南高出25%;根據研究,美國與歐洲的地球緯度位置,風向都是從西邊吹到東邊,工廠排放等污染物質,長年隨風被推著往東飄。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經濟學家賀布里克(Stephan Heblich)等學者曾在發表於「政治經濟學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研究報告「東城故事:歷史污染與持續存在的社區分類」(East-Side Story: Historical Pollution and Persistent Neighborhood Sorting)指出,對照英國5000個工業煙囪分布地點與天氣資料之後發現,即使工業小鎮在1970年代之後已經停工,污染導致的社會經濟地位差別卻仍存在,到了2000年代甚至2010年代初期,昔日污染最嚴重地區的房價,平均比未受污染影響房屋的價格,售價減少40%。

報導指出,賀布里克的研究結果也適用於美國。長年風向是由西吹向東的美國大都會區裡,超過半數居民是住在貧窮率較高的城東地區。

如果上風處出現工廠,富人就開始搬到環境比較乾淨的其他地點。賀布里克受訪時舉例說,在英國,有些原本在城東的植物園紛紛遷往城西,因為植物在城東受到污染無法存活,城西富裕地段則有越來越設施遷入。

大學、劇院、超市、博物館從城東搬走之後,就不會再回來,中產階級也搬到污染較低的新環境,社區有更多公園。就在同一時間,城東留下的空缺則由低收入族群填補,由於工作關係就近住在勞動地點附近。

環境造成的經濟衝擊橫跨世代,因為污染經常導致心肺等疾病,深受頭疼、疲憊等問題所苦。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經濟學者裴爾希科(Claudia Persico)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曝露於污染底下,成年之後較可能工資偏低,生活在貧窮裡,接受教育的期間較短,可能連高中都沒畢業。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貧窮 大都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