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燒、不能丟!每年上萬噸廢棄塑膠農膜 回收兩難、去化不易堆成垃圾山
田間常覆蓋黑色塑膠布,稱為農膜,國內每年產出上萬噸,常被堆置在田間、回收不易;苗栗縣府計畫興建農業剩餘資源循環中心,遭地方反彈;農糧署在嘉義設置全台首座農膜清洗循環場,但不利北部農友利用,農膜循環利用仍卡關。
農膜可抑制雜草生長、為土壤保溫及保濕,但收成後去化不易,汰換時容易破碎、移除費時費工,不屬於民生廢棄物,衍生露天棄置等汙染疑慮。
苗栗縣每年產出430公噸廢棄農膜,以大湖鄉最大宗,農民多採堆置處理,累積數量驚人。大湖鄉長黃惠琴表示,每年產出250公噸農膜,鄉公所付費請回收業者送往銅鑼的處理廠;另增置路口監視器,稽查濫倒。
苗縣府原規畫在苗栗、後龍交界的苗29縣道旁素地,採BOT案設置農業剩餘資源循環中心,但去年底連開2場公聽會,居民都反彈,憂心汙染、噪音。
苗栗縣農業處指出,循環中心經農業部評估、輔導建置,可處理北部區域的農業剩餘資源,估計每年處理達2千公頓才具經濟規模;促參廠商仍在做可行性評估,未來如需擴大至北部縣市,將再召開公聽會,期望能取得共識。
桃園常使用農膜的農作物,包含瓜果類、仙草及草莓,每年使用總重量11.1公噸。農友透露,早期會直接在田間燒掉,但時代改變了,燒了會觸法、罰錢,現在不能燒,垃圾車又不回收,不是堆在田邊,就是得化整為零「處理掉」,很傷腦筋。
農糧署去年在嘉義縣設立農膜清洗循環場,讓廢棄塑膠經破碎、水洗、乾燥後,成為產製塑膠顆粒的原料,促進循環經濟。不過,農膜場遠在嘉義,不少農友說,對北部農友實在太遠,送交農膜的成本太高。
桃園市農業局指出,遠從桃園送到嘉義清洗的農膜數量不多,目前著重宣導農膜回收,要在土壤乾燥時回收,清除殘株、石子,抖落砂土等異物。農業局定期辦農膜回收觀摩會,並推廣可分解的環保農膜。
桃園市海岸及資源循環工程處表示,農膜夾雜砂土與肥料,若未經清洗、集中收集與分類,後端無法再利用;農糧署規畫明年在苗栗設農膜清洗循環場,符合允收標準者,市府會媒合處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