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也可以0臭味!智慧豬舍導入科技管理、讓豬聽音樂減壓 永續與人道兼具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 陳臻娣、江采芸

在台中市外埔區,有一座養豬場導入科技管理與人道飼養的方式,嘗試以不同於傳統的模式經營,它就是高登畜牧場。連友成繼承父親創立的養豬事業,面對傳統養殖方式帶來的污染與管理效率挑戰,他決定全面革新。透過將配種、分娩、斷奶等各階段作業固定在每3週為一個循環,場內的生產節奏變得更為一致,也讓人力調配與空間規劃更具效率。並通過音樂來減壓,創造舒適的豬隻生活空間。面對來自家族長輩的質疑與傳統觀念的阻力時,連友成以實際成果證明了改變的必要性,將目光投向更具挑戰性的未來,朝著打造自己的品牌與永續發展邁進。

連友成抱著乳豬。 圖/江采芸攝影

連友成的養豬事業源自家族傳承。他的父親連錦樹在40年前創立高登畜牧場,從一開始的500頭豬起步,採用依賴自然通風與簡易設施的開放式豬舍這種傳統養殖方式,獲得多項農業獎。然而,隨著規模擴大,也面臨污染與管理效率的挑戰。從小在牧場長大,連友成對養豬產生濃厚興趣,後來考進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專攻豬隻營養、繁殖技術與牧場管理,並在學校牧場實習累積實務經驗。

為了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他前往丹麥、日本、德國學習最新養豬技術,引進自動餵食、水簾降溫系統,甚至透過音樂幫助豬隻減壓。連有成的改造計畫不僅提升環境與管理效率,更融入動物福利概念,使牧場更加現代化與人性化。

養豬場革新之路 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蛻變

連友成剛接手家族養豬事業時,便深刻體會到傳統養殖模式所面臨的挑戰。早期的開放式豬舍僅以帆布遮蔽,雖然結構簡單,卻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刺鼻的氣味與未經處理的廢水不僅影響鄰近居民的生活品質,也損害畜牧業形象。對此,他坦言:「如果你們住在都市,而豬場就在你們家旁邊,你們應該會討厭我們吧?」這句看似玩笑的話,其實道出他推動養殖環境改革的決心。

為了擺脫傳統畜牧業的負面形象,他決心進行全面轉型。首先,引入電腦化管理系統,透過感測器即時監測豬舍環境,如溫度、濕度、氨氣濃度等,並自動調節設備,確保最佳飼養條件,提高效率並降低疾病風險。接著,他引入水簾與風扇系統,以有效調節溫度與濕度,減少臭味外溢,同時提升豬隻舒適度,降低高溫對生產力的影響。

除了硬體升級,他也積極優化飼養管理。除自動化餵食外,他調整飼料配方,添加綠茶粉、亞麻仁粉等成分,不僅提升豬肉品質,還能減少排泄物異味。此外,他將豬隻的排泄物經處理後,運送到附近的農田灌溉,實現資源循環。然而,這些先進科技的引入,不僅需要龐大的費用投入,更是要面對來自長輩的質疑,這讓連友成十分煩惱。但他深知,要改變傳統觀念並說服長輩,只能用實際成果來證明自己的決策。

智慧豬舍手機操作介面。 圖/江采芸攝影

3週批次生產系統 效率、穩定與彈性的完美結合

在傳統養豬模式中,豬隻的生產週期混雜,導致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為改善此狀況,連友成導入「3週批次生產系統」,將養豬流程劃分為配種、分娩與斷奶3個階段,每3週為一個循環,提升生產效率。但這個系統初期並未全面推行,而是選擇了一批狀況較穩定的母豬進行試行。由於母豬的發情週期並非完全同步,導致生產計畫時常出現混亂,例如:有些母豬未能按時配種成功,影響了後續分娩與斷奶的節奏。為解決此問題,牧場引入了電腦系統來精準掌握時間,協助同步化管理。

隨著系統的逐步實施,牧場內的人力安排和豬舍空間規劃也需要重新調整。某些週期會集中出現分娩與斷奶的高峰,工作量大幅增加,導致初期員工難以應對。此外,豬舍的空間利用率也需要重新設計,以配合不同階段豬隻的需求。在試行過程中,牧場不斷根據運行結果進行調整,例如增加分娩欄位、優化工作流程,以及培訓員工適應新系統。經過約半年的反覆測試與優化,牧場逐漸適應了這套新的生產節奏。

「3週批次生產系統」的第一週為配種週,此階段主要進行母豬配種,透過人工授精技術,精選活力旺盛的精子,以確保小豬的健康,同時提升懷孕成功率,確保每3週均有穩定數量的母豬進入懷孕期。分娩週則聚焦於衛生管理與環境控制,母豬集中分娩後,牧場將加強消毒作業與空舍處理,以有效降低疾病傳播風險,確保新生仔豬的健康成長。斷奶週安排仔豬於28日齡斷奶,並轉入保育階段。在此期間,透過分齡飼養與精準營養管理,確保仔豬順利適應,進一步提升育成率,奠定後續生長的良好基礎。

這種規律化的生產方式讓工作內容明確,員工能更有效安排時間,提高效率。同時,每3週都有固定數量的仔豬出生,使生產量穩定,利於市場供需調節。雖然在分娩期所有豬隻一起生產會導致工作量倍增,容易忙不過來,但相同日齡的豬隻被集中飼養,更有助於疾病控制。且每批豬隻移動後,欄舍皆徹底清理與消毒,減少交叉感染與藥物使用,確保豬肉安全。此外,固定的工作節奏讓員工休假安排更靈活,加上科技化的設備,使畜牧場能夠最大化的縮減人力資源,農場3000頭的豬只需由3位員工即可管理。

三週批次生產系統。 圖/陳臻娣製圖

音樂療法——為豬隻打造舒壓環境,提升畜牧品質的新妙方

在連友成的現代化養豬場中,除了先進的科技設備與嚴謹的管理制度,還有一個別具特色的元素——音樂。他會在豬舍中播放音樂,甚至偶爾播放佛經。最初,這只是一種隨性嘗試,由於豬場靠近清泉崗機場,飛機起降時的巨大噪音常常讓豬隻感到驚嚇,沒想到播放音樂後意外能夠安撫到豬群情緒,飲食也更加穩定,後來閱讀相關文獻,才發現國外已有研究指出音樂能幫助動物穩定情緒。研究表明,音樂能有效減輕豬隻的焦慮與壓力,降低衝突與打鬥,進而提升它們的生長效率。這也成為高登畜牧場的一項固定做法。

當然,音樂療法並不是萬能的,無法取代良好的飼養環境、均衡的營養以及有效的疾病防治。然而,連友成認為這是一種簡單且低成本的輔助手段,能顯著提升豬隻的福祉與養殖品質。相比傳統的養豬場,他還給予小豬寬裕的活動空間,所以每當牧場的大門開啟,小豬們總是健康又充滿活力的蹦蹦跳跳。

乳豬需照保溫燈保暖。 圖/江采芸攝影

科技化與未來願景——打造自有品牌,邁向智慧永續的養豬產業

連友成不滿足於現狀,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具挑戰的未來——他希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就如父親連錦樹在2008年因豬肉價格暴跌、飼料成本上漲,決心轉型特色養豬,引進澎湖褐藻作為飼料,成功培育出富含Omega-3的「海藻豬」,並吸引食品業者王義郎合作。2011年,「第一名店」董事長王義郎發掘其潛力後,引進日本麴菌與綠茶粉,結合連錦樹堅持的210天人道飼養與嚴格防疫,研發出「天麴豬」。如今,這兩大品牌依然是高登畜牧場的金字招牌。

為了提升養殖技術,他計畫引進AI影像辨識技術,實時監控豬隻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潛在的疾病風險。此外,他積極推動永續發展,引進太陽能板發電,以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並探索利用豬糞製造沼氣,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而連錦樹對於兒子對畜牧場的改良一開始雖有些遲疑,但最終選擇抱持著支持的態度:「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應該將目光放到永續上。」

連友成深知,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並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然而,他堅信,透過科技創新、品質保證與永續經營,他一定能打造出一個讓消費者信賴、業界敬佩的養豬品牌,為台灣畜牧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音樂為豬舒壓 連友成科技養豬人畜共好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永續 畜牧業 養豬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