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獸醫...高流動率、輿論壓力、人道標準高 公職獸醫成政策下的犧牲品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李柏澔
人跟人住在一起會吵架,狗跟狗長期住在一起也會吵架,收容所內很考驗獸醫師調度應變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台灣社會對動物保護的意識不斷提升,然而在零撲殺政策的光環下,公立動物收容所卻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獸醫師指出,遊蕩犬數量不減反增、人犬衝突頻傳、公職獸醫執法困境與法規矛盾,加上高流動率、制度不穩定等,不僅衝擊第一線人員的士氣,更讓動物福利與公共安全的平衡難以實現。

閱讀更多:遊蕩犬貓議題再掀戰火...「恢復安樂死」提案附議成案 引發正反激辯

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劉正吉受訪表示,在現行體制下,公職獸醫不僅要執行動物醫療與收容管理,還必須面對來自民眾、民意代表與動保團體的多方壓力,許多縣市因擔心輿論反彈,即使犬隻有攻擊行為或健康嚴重惡化,也不敢執行人道處理。

劉正吉說,農業部雖有訂定人道處理評估表,但其中對攻擊行為的認定標準嚴苛,例如要求傷口深度須達0.5公分以上才能列入評估,這無異於忽視工作人員的安全與心理負擔。

此外,獸醫師長期處於生死決策交錯的角色,因此承受沈重的心理壓力,面對無助的動物、無法順利救治的重病病例、外界輿論壓力、政策不得不但限制執行通道的矛盾,都使得公職獸醫的工作相當艱困,有報導指出,曾有獸醫在面對極端案件或長年累積壓力下選擇服藥自殺。

劉正吉指出,另一方面,高流動率也是常見現象:基層動保人員流動率大、專業能力傳承難以穩定,許多地方收容所得靠短期聘任或外聘支援,導致經驗缺乏、制度不穩定,而公職獸醫與第一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專業支援不可忽略。

回到零撲殺,劉正吉說,這並不等同禁止在任何情況下安樂死,《動物保護法》第12條仍保留例外條件,例如為解除動物的傷病痛苦、避免對人類生命或身體安全有立即危險、在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環境衛生重大影響或其他緊急情況下得人道處理。

根據立法院的議題研析報告,自零撲殺上路後,各地收容所常常處於飽和或超載狀態,以2017年1至8月為例,許多縣市的收容率常常超過可承受上限,有的甚至達113%、120% 以上,導致空間、衛生、人員壓力大,這種情況使得每隻動物能被提供的空間、運動活動、隔離檢驗、醫療照護大打折扣,收容所中動物之間因擁擠引發打架、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傳染病爆發風險提升。

劉正吉說,這些現場條件,事實上是造成「理論零撲殺」難以全面達成人道理想的一環,若沒有相應資源投入,政策容易被資源瓶頸扭曲。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動物收容所 遊蕩犬 動物保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