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也會得癌症?一探日本學者如何用「鯨刀」、怪手解剖擱淺鯨豚
在擱淺個體的外觀調查結束之後,終於要開始進行內部的解剖調查。在解剖鯨豚時使用的工具,與電視劇中的手術場景裡經常出現的那些器具極為相似,例如醫療用的解剖刀、手術刀、鑷子、鉗子、雙尖剪刀、腸剪等。對我來說,還有從大學時代就愛用的獸醫領域器具。
醫療以外的必需品,還有稱為「手鉤」的傢伙。木柄的前端裝上金屬的鉤子,在魚市場中拖拉大魚或鮪魚箱時經常使用,這在解剖調查時非常實用。
將內臟取出來之前,必須先剝除鯨豚的厚皮或膨大的肌肉。但只要用手鉤拉扯皮膚並用刀切,就能順利地剝除。
超級體力活!鯨魚解剖「拉扯9分」才能「入刀1分」
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前輩教導的是「拉扯九分,入刀一分」。換句話說,根據手鉤拉扯皮膚的多寡,就能決定剝除皮膚作業的進度。
但這是超乎想像的「超級體力勞動」作業。要是皮膚鬆弛就沒辦法往前切,必須時時保持繃緊的狀態。而隨著刀子推進,需要拉扯的皮膚範圍就會越大,需要更大的力氣。
假如是5公尺內的個體,我可以單憑一己之力進行剝皮作業,主要關鍵在於力氣夠不夠大。若是像鬚鯨和貝氏喙鯨這種超過10公尺,皮膚又特別厚實的鯨魚,光是切1平方公尺就已經快累死了。光靠單手的力量根本不行,必須雙手握持手鉤,轉動腰部用全身的力量拉扯。
剛開始切割可以一個人拉扯,但是在切割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重,需要靠人幫忙,到了最後,有時候甚至需要5至6人來拉。
鯨魚解剖不能只靠人力 剝皮研究還要動用挖土機!
超過15公尺的大型鯨魚,不論多麼自認為是大力士的男性,想要單獨一人剝皮也不可能辦到。即使有相當人數,光靠手鉤持續拉住大型鯨魚皮膚也是有限。在這種情況,就是在皮膚上開洞,拿鋼纜穿過那些洞,再用挖土機(俗稱怪手)拉動那條鋼纜。
像挖土機這樣的重型機械,也是進行調查的幕後功臣。現在關於挖土機的大小可用「點45」、「點1以上」等專有名詞來指定,這是指挖土機的挖斗(位於收縮臂前端的削掘部分)體積大小,單位為立方公尺,中文簡稱為「方」。點1為0.1方,點45為0.45 方。根據挖斗大小,決定挖土機整體尺寸及能力。
例如體長16公尺以上的抹香鯨,假如沒有使用2台以上的點45挖土機,就沒辦法移動巨大的頭部。對於操作員的技術能夠靈巧使用挖土機移動巨大頭顱,我是相當的佩服。
即使和原本做的工作不同,移動的鯨魚也大概是生平第一次遇到,依舊能夠隨機應變。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專業工匠精神,在調查結束之前,就已經變成好朋友了。
光是到此為止的作業,就消耗掉大量的體力。但是剝皮在解剖調查中只是最初的步驟而已,正規的內臟病理學調查才是關鍵。
「鯨刀」是什麼?一探舊時代的解剖工具與工匠精神
據說在捕鯨全盛時代,即使是巨大的藍鯨,也是在船上靠著人力來解體。對於藍鯨的幼體尺寸就已經嘆為觀止的我來說,用船尾的船臺將成體用絞車吊起來,放到船上再進行解體的時代真是超乎想像。這讓我體認到就算沒有最新的機器,人類的力量還是有辦法靠著經驗和智慧來解決各種事情。
誕生於那樣的時代的工具之一是「鯨刀」(鯨魚刀)。雖然製作鯨刀的日本公司只剩一家,分為薙刀般的「大鯨刀」及帶木柄的「小鯨刀」,這是調查大型鯨魚時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有位荷蘭的研究者朋友,來日本看到大鯨刀時深受感動及啟發,回到荷蘭之後,還向這家公司訂購鯨刀。或許就全世界來說,也算是極為貴重的刀具呢。
大鯨刀是在剝鯨皮或是把頭部切斷之類的大規模作業使用,小鯨刀則是在把位於背部的脊椎骨的椎間板切開,一個個分解開來,或是剝開肌肉時使用。
鯨刀與常見的廚刀一樣,為了要保持鋒利,必須經常磨刀。由優秀磨刀師磨過的鯨刀,即使是巨大鯨魚的厚厚皮膚,也能以最小的力道就咻咻咻地往前切割,有如魔法一般。
另一方面,內臟則是用比小鯨刀要小一圈的解剖刀來分割切出,接著拍攝照片、測量重量,然後回收必要的部位。
鯨魚也會長老人斑、得癌症?牠們竟罹患與人類相似的疾病
內臟調查首先是要探究死因。同為哺乳類,會罹患和人類相同的疾病,如乳癌或淋巴瘤之類的癌症,流行性感冒、腦炎、肺炎、膀胱炎等傳染病,乃至心臟病或是糖尿病等代謝疾患、動脈硬化都有。
近年來,在海豚的腦中也發現了老人斑,換句話說,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病。其他還觀察到寄生蟲的感染、環境污染物導致對內分泌(甲狀腺或副腎)或是生殖腺(陰莖或子宮、卵巢或精巢)的影響。
此外,還可以從生殖腺推測性成熟的程度,當成生活史的一部分。
我們人類也是如此,身體的成熟及性成熟的時間通常會有差距。一般來說,性成熟比較早,在那之後才是身體的成熟。
此外,為了要發現「異常」,就有必要把握那種動物的「正常」。海洋哺乳類既然是再度回到海洋去的古怪傢伙,內臟也特別適應了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異常、特有演化是否在正常範圍等資訊,整理並累積樣本數量,當成資料加以儲存。每天每天的鍛鍊與持續不懈,成為一股力量,欲速則不達。
解剖現場滿身血污、汗流浹背 功能性穿著才是第一考量
進行作業的期間,鯨豚的血液和油脂會到處飛散,噴濺到身上,正如在第1章所述,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的狀況,已經連公共廁所都不能隨便去了。
因此在進行解剖作業時,總是套著抗油性的雨鞋,跟容易洗去污垢的廉價作業衣。假如是腳會泡在水裡的場所,就穿上連身膠鞋,夏季為了遮陽會戴著草帽。
我曾以渾身是血,各處黏附脂肪又汗流浹背戴著草帽的模樣,接受電視台的採訪。碰巧看到電視節目的家人和朋友,不但沒有慰問我的辛苦,反而是責難連連。「你那是什麼糟糕的樣子。」「那個草帽也太不搭了吧。」我也因此獲贈幾頂時髦的帽子。
雖然時髦的帽子我也戴了幾次,不過在調查現場,跟時髦比起來,還是功能性比較重要,農家自古以來用的草帽還是最好的。
話說回來,渾身是血的狀態下,戴著時髦的帽子反而極度不搭調,甚至很嚇人。獲贈的帽子現在仍然小心地保管在衣櫃裡,這件事就當成祕密吧。
- 本文摘自:《海獸學者解剖鯨魚的日常生活:收到擱淺通報馬上出動!海洋哺乳類的死亡教給我們的事》
- 出版社:人人出版
-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