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vs.動保大戰!野生動物犬殺問題不斷 與動保法政策轉向有關?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著/王麒愷等
零撲殺政策上路以來,全國遊蕩犬不斷增加,根據農業部的統計,2024年全國遊蕩犬數量推估約14.1萬隻,每百人遊蕩犬數為0.605隻。 圖/報系資料照

編按:石虎、草鴞、白鼻心遭到犬殺的悲劇時有所聞,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長年找不到真正解方。在《流動的界域》書中,作者觀察,這並非單純的物種衝突,而是在「零安樂」政策實施後,遊蕩犬貓數量失控增長、活動範圍與野生動物棲地重疊,才導致攻擊事件激增。而追溯問題根源,其實是人類在飼主責任、絕育、收容等政策上的衝突與矛盾。

回到本文序言提到當前正趨白熱化的「動保vs.野保」對立,多物種研究到底可以提供什麼觀點?我的回答是:首先,事實上沒有一種叫做「多物種」的觀點可以拿來透析所有的爭議。

多物種研究能夠提供的不是一種觀點,而正是希望大家放棄對於「一種觀點走天下」的渴求。多物種研究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必須放棄人類與動物二分,也放棄自然與文化二分的預設,回頭認真看待在特定的情境中,究竟相關的人與其他非人生物之間,到底有誰、在什麼時候的什麼情況下、發生過什麼樣的具體連結?

唯有在這些真實處境中,我們才有辦法搞清楚到底是誰、在哪個處境中、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而和誰的利益發生了什麼樣的具體衝突,也才能夠據此做出判斷與選擇。

《十二夜》效應延燒?「0安樂」後遺症 遊蕩犬貓、野生動物陷衝突

也因此,我們無須落入「我支持野生動物或者同伴動物」的假對立,而正該具體探究,當下「同伴動物PK野生動物」的爭議究竟從何而起?我們可以先從制度面來觀察。

根據野生動物救傷單位的統計,野生動物遭犬貓攻擊的致傷數量於2014年後迅速攀升,提醒我們表面上看似是「野生動物vs.遊蕩犬貓」不同物種間的生存衝突,其實與彼時台灣經歷的遊蕩犬貓管理政策轉向大有關係。

2013年底,檢討收容所不當撲殺犬貓的議題電影《十二夜》引發社會關注,立院在強大的輿情壓力下於2015年初通過動保法修正案,於2017年初正式實施收容所的「零安樂」政策。

而在所有公立收容所迅速飽和,民間人士隨意棄養、放養、餵食遊蕩貓狗的既有人狗互動模式又難改變的狀況下,台灣的遊蕩犬貓數量自此失控成長,也才導致遊蕩犬的活動範圍與淺山地區的野生物種棲地愈形重疊。

換言之,看似是遊蕩犬與野生動物的衝突現象,其問題根源卻還是來自「不同人類」之間,在飼主責任、絕育政策、安樂政策、收容資源、餵食政策等環環相扣的議題上立場的衝突與矛盾。

台灣在2017年2月6日正式實施「零安樂死」政策,禁止公立動物收容所對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處置的動物實施安樂死,除非這些動物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或無法治癒等嚴...

石虎、草鴞遭遊蕩犬殺戮悲歌頻傳 其實是人類入侵自然造成的?

而實際深入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的個案,我們又會進一步看到,這些衝突其實都發生在高度人為介入的情境中,也就是哈洛威所說的natureculture,亦即自然與文化的接觸區。

在淺山與草原地帶被犬殺的石虎與草鴞,反應的並非遊蕩犬闖入了某種純淨無人居的「自然」,而是犬隻跟隨著人類的居住、開發、休閒、餵食、棄養等各種行為,開始以淺山地帶為活動空間的後果;換言之,犬殺是人類入侵行為的連鎖效應。

同樣地,在大學校園裡被狗咬死的白鼻心,看似是自己跑進都市叢林的野生動物,但這些「都市白鼻心」反映的更是野生動物在城市擴張下已經退無可退,只好嘗試去適應城市空間的短期演化效應。再一次,表面上看似是遊蕩犬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物物相殘,其根源還是來自人類的各種行為如何徹底壓縮了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所導致的多物種殖民關係。

2021年,不靠山的虎尾鎮鬧區出現了一隻白鼻心,這些「都市白鼻心」反映的更是野生動物在城市擴張下已經退無可退。 圖/報系資料照

如何解決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危機?改變動物不如先改變人類!

將自然與文化的二分重新概念化為「natureculture/自然文化接觸區」有助於我們看穿當前遊蕩犬所引發的各種問題,本質上依然是「人類世」的問題,也就是人類行為如何改變了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系統,並使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的問題。

也因此,解決問題的方式絕對不會只限於應否開放撲殺遊蕩犬隻、或者將多少野生動物保護起來的層次──因為這些手段所針對的僅只是改變動物(的行為),而不是改變人類(的行為)。多物種研究一再提醒我們:人們總是在給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但結果往往不總是出於他們的意志。

而就在人類嘗試以他們的意志改造世界的同時,非人物種也持續以他們的方式改造世界,以求在被人類高度壓縮的世界裡求得生存,都市化的白鼻心如此,攻擊穿山甲的遊蕩犬亦然。唯有將人類重新置入這張由人類與非人類生物共同織就的行動網絡中,細心探究紛雜現象背後的連鎖效應與關係,我們才有可能看見問題萌生的糾結之處,也才有辦法尋思解開纏結的可能出路。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提供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野生動物 石虎 遊蕩犬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