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不只要抓還要人道處理!保育協會:人類活動造成 應兼顧生命與觀感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李柏澔
部分民眾質疑,人道處理恐拖慢綠鬣蜥的移除效率。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表示,人道處理動物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標準,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綠鬣蜥多年前因異寵市場崛起引入台灣,因成體的體型龐大加上飼養不當而棄養的案例,加上台灣沒有其天敵及氣候條件適宜,使得綠鬣蜥開始在野外大量繁衍。部分民眾質疑,人道處理恐拖慢綠鬣蜥的移除效率。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重申,人道處理動物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標準,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閱讀更多:獵龍行動...綠鬣蜥繁殖速度趕不上移除量能

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表示,尊重主管機關公告許可的移除方式與工具,但不論採用何種捕捉方式,捕獲後迅速對綠鬣蜥進行人道處置是絕對必要的,一來減少動物不必要的痛苦時間,避免綠鬣蜥在捕獲後遭受長時間的折磨;二來人道處理動物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標準,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再者,處理過程中展現的人道精神,能避免民眾特別是兒童對生命產生麻木感。

協會表示,綠鬣蜥生命力極強,協會曾多次在調查中發現,即使被一隻或多隻魚叉貫穿,綠鬣蜥仍能存活,因此才更期盼移除工作者能選擇讓綠鬣蜥痛苦時間最短的捕捉方式,即使是使用魚鏢彈弓等工具為主,也可使用其他輔助工具盡速將個體取回,捕獲後也應立即進行人道處理。因此,協會所強調的「人道」是指捕捉之後的處置,與捕捉效率並無關聯。

協會指出,若有人認為人道環節拖累移除效率,可以思考看看,將鞭炮塞入綠鬣蜥口中、使用無法致死的BB槍射擊使其群體四散、或任由綠鬣蜥插滿魚鏢卡在樹上等非人道行為,這些做法究竟對移除效率有何助益?

閱讀更多:再複製移除埃及聖䴉經驗?農業部砸2千萬擴增原民獵人 擬除12萬隻綠鬣蜥

最後,綠鬣蜥之所以成為入侵物種,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結果,因此有義務在處理過程中,盡力減少牠們的痛苦,並同時兼顧社會觀感,維護大眾對生命價值的認知。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綠鬣蜥 動物保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