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會害怕...加州「毒藻華」爆發 讓海獅行為失控咬人、生育力下降
今年3月以來,加州長達約113公里的南部海岸線,已多次傳出海獅攻擊事件,許多專家警告,這可能與海洋生態系統失衡有關,且正在威脅整體海洋哺乳動物的健康與生存。
海獅失控攻擊民眾,是因為中毒了!
3月21日,在奧克斯納德(Oxnard)近海有一名衝浪民眾被突如其來的海獅攻擊。他形容,海獅「從水中爆衝出來」,模樣兇殘,與他記憶中活潑可愛的形象截然不同;而在3月30日,一名在海邊游泳的15歲少女,也被海獅咬傷右手臂,手臂佈滿咬痕與瘀青。
洛杉磯海洋哺乳動物照護中心(Marine Mammal Care Center)執行長John Warner表示,近期遭到攻擊的民眾,多半是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遭海獅咬傷,背後原因可能是海洋中的毒藻華造成海獅「軟骨藻酸(domoic acid)」中毒。
Warner指出,當軟骨藻酸這種神經毒素進入海獅的食物供應鏈,會導致海獅出現癲癇、抽搐、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些甚至出現仰頭僵直的「凝視癲癇(stargazing)」症狀,導致海獅陷入恐慌、錯亂,無法辨認環境或控制行為,使攻擊人類的事件增加。
氣候變遷與污染加劇毒藻華,一年比一年毒
毒藻華產生的軟骨藻酸是太平洋海域的自然生態現象,但Warner指出,近年因氣候變遷與土地開發,毒藻華正在大量擴散並進入食物鏈。海洋表層溫度升高、海水酸化,使藻類大量繁殖;而農業中使用的氮肥,則透過溪流、河川流入海洋,成為毒藻華滋長的溫床。
Warner說,這些富含營養的沉積物在加州外海的上升流(upwelling)作用下,將毒藻華帶入小型海洋生物,再被魚類、海鳥、鯨豚等大型生物吃下,毒素也因此在食物鏈中向上累積。Warner表示「這些毒藻華對頂級獵食者,尤其是海獅、海豚和海鳥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根據照護中心報告,以往毒藻華每隔數年才會爆發一次,如今卻年年發生,且發作頻率與毒性愈趨劇烈。2023年原本是南加州毒藻華事件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但今年毒藻華的毒性比往常更強,導致生病和擱淺的動物數量增加,治療難度也提升,Warner表示,「只有大約50%至65%的動物會康復返回海洋。」
不只海獅,海豚更無法倖存...
更令人擔憂的是,海獅的生育能力也受到影響。Warner指出,今年救治的海獅中,約有80%為懷孕母獅,其中許多個體因毒藻華中毒而流產。他警告,每多懷孕一天,母海獅的存活機率就更低,這可能影響海獅族群的未來穩定性。
這波毒藻華事件的中心區域,又恰好接近加州海獅主要繁殖地加州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照護中心表示,加州海獅有85%都在這座島上出生。
不僅海獅,海豚也同樣無法倖免,且毒藻華對海豚來說幾乎等同宣告死亡判決。光是在洛杉磯,今年就有超過70起海豚擱淺事件,其中多數已經死亡。Warner坦言:「對海豚來說,目前沒有有效的康復方式,唯一能做的,就是人道安樂死。」
截至今年3月底前,照護中心已處理超過240隻生病與擱淺的動物,甚至開設臨時停車場救援站以擴大收治空間,但全年度預算僅能照護300隻動物,相當於已用去8成資源。
參考資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