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雜草!從「綬草」熱潮看原生植物關注度 其他草本也值得擁有名字...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何定照
近年清明前後,各校乃至企業紛紛熱中尋找周遭的迷你台灣野生蘭—綬草,圖為航港局中部航務中心的綬草。 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清明前後,各校乃至企業紛紛熱衷尋找周遭的迷你台灣野生蘭—綬草,台灣草本復興計畫要角之一、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董景生說,當大家讚嘆這麼小的蘭花如此可愛,將目光轉換到微小尺度,正看到原生植物的力量。這也是團隊想為台灣原生草本發聲的目的。

閱讀更多:植樹有理!林試所首推6種台灣原生樹木 四季都能欣賞

台灣早期看野生花草多認為是偶具草藥功能的雜草,很少想到美學療癒、保育永續、減碳固碳等功能。董景生說,林業單位傳統關注的也是樹木森林,隨著一些研究觸發,開始有感草本太少被關心,「大家會覺得石虎、黑熊好重要,但對周遭小草本連名字都搞不清。」綬草也僅開花時受關注,其他時間無人問。

他指出,林業界最早注意到草本,源於藝術家陳建北2013年以林試所台北植物園中沒名牌的台灣原生野花草為主題,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攝影展「你甘知影阮的名?」。陳建北還遠赴各國植物園,發現各園野花也都沒名牌,新加坡植物園甚至除掉所有野花草。此事讓曾任台北植物園園長的董景生很有感。

2019年董景生在林試所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開始動念規畫兼具生態性、美學、減碳、好維管的原生植物栽種模組,但如此就須科學測量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當他遇到擅長相關測量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盟元,又獲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樂意合作,野花草力量終得以較大規模實踐。

閱讀更多:綠牆魔法!台南推校園垂直綠化 降溫1.8度還能減少PM2.5濃度

另一方面,植物園在2021年「你甘知影阮的名?」展重回當代館時,也特地在園內打造「野花園」呼應。董景生說,當時園內種了70種原生小草花,包含20種方舟計畫搶救的受威脅植物,希望更多人關注它們在草藥功能外,還兼具美感與生態效益。

團隊歷年來試圖證明台灣野花草價值時,也積極了解國際經驗,這才知道相關文獻極多。「我們發現新大陸!」董景生說,歐美乃至紐澳早就在都會路邊種包括大量草本的原生植物,除想保護本地特色,避免都是裝飾性強的外來植物,也想透過永續種植來降低維管成本,並展現新的都會美學。

他感慨,然而台灣相對於國際趨勢,仍只想著要種行道樹,都會公園設計也以樹木為主,有剩地才種草本,以致常見在狹窄路面、水分不夠等不適合種樹處種樹,問題多多。做草花景觀時,也老想要擺出特定造型乃至拼字,質感難以提升。

「不適合種樹的地方,不如就種符合氣候的草本植物。」董景生舉例,像較窄的人行道,以台北來說,由於雨量相對多,可種蓬萊珍珠菜、通泉草等,在梅雨季仍能綻放小花。

但要讓民眾接受野草花還須再努力,景董生舉例,景觀建築師吳書原作品即使已經設計,仍常遭投訴是雜草;他和黃盟元在公路橋下的植栽,也有人抱怨不整齊。黃盟元則期盼,未來能有充分經費,讓團隊精確測量草本固碳功能,使花草力量更被看見。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固碳 永續 野花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