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續命】土地也要把脈!「土壤醫生」陳興宗前進高雄那瑪夏為農地開處方箋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沿著纏繞阿里山山脈的台29公路一路爬升、穿出山間雲霧後,一方聚落映入了眼簾——沿路房舍與農田星羅棋布,龍鬚菜、生薑等短期作物在農地裡整齊排列,水蜜桃、梅子等果樹也錯落於層巒疊嶂之間。
這裡是高雄市那瑪夏區,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的族人世居於此。以農為業的他們,長年與山水、陽光、作物打交道,但近年開始,有越來越多農民開始懷疑,自家的土壤「怪怪的」。「以前還會看到很大隻、很粗的蚯蚓,現在都看不到了。」談到田地,龍鬚菜農朱彥彬感嘆地表示。
除了龍鬚菜,種植高麗菜及咖啡豆的高春花,也曾遇到土壤問題,「我們這邊種高麗菜的農友們,之前都會放很多石灰到土裡,如果不放石灰,種出來的菜就不漂亮,好像是因為土壤太酸。」他說,之前區公所請來的種植專家甚至建議他動用怪手大翻土,才能讓改善酸化的藥劑深入土層。
地面上,農民們擁有豐沛的種植經驗,但面對腳底下數尺深的問題,他們心頭的疑問卻遲遲無法明朗。今年初,有三位「土壤醫生」來到那瑪夏——他們是土壤科學博士吳世聰、MOA基金會講師葉杏珍,以及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擁有豐富經驗的他們,透過走進田間第一線,替農民們解開心中的種種疑惑。
農民搖身一變化為聽講的學生 土壤課程自「了解土壤」開始
陰雨綿綿的2月14日,那瑪夏的農民們一早就齊聚區公所圖書館,平時在田間幹活的他們,一反常態進入教室,就是為了參加三位講師的土壤課程。一整天的課表中,有靜態學理課程,也有實地土壤診斷,希望透過於理論、實作雙管齊下,讓農友更加了解自己的農地。
課堂上,吳世聰先從土壤的母質——岩石開始,說明岩石如何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作用,一步步成土,接著再介紹各種因母質相異,而具備不同特性的土壤。以那瑪夏的土來說,「黃壤」與「石質土」占大宗:黃壤大多偏酸,肥力也偏低,因此肥培管理及水土保持很重要;石質土則通氣性、排水性較佳,但土層較淺、肥力低,同時也較易崩塌。
「土壤就像一個人,你要了解他的個性,才知道怎麼跟他相處、不會起衝突。」陳興宗提到,就像人有十人十色,土也擁有大不相同的特性。很多農友遇到問題時,都想尋找一個可以依循的「通則」,以為照著做就能獲得解答,但卻忽略了第一步應該先「了解土」。
陳興宗以「土壤酸化」來舉例,現在很多人的觀念都是「化學肥料不好,會造成酸化」、「有機質肥料很好」,然而,雖然過度使用化肥是土壤酸化的一大原因,但其實有機質肥料亂用,也會造成同樣後果,「土壤酸化的原因,是因為氫離子佔領了土的交換位子,導致土壤pH值下降,所以,只要你採取任何會造成氫離子飽和的管理作為,拿土壤樣品去驗都會顯示酸化。」
也因此,陳興宗從不認為「照著別人的方法做」就能解決土壤的大小事,只有先了解土,才能找到最適解,「簡單化一件事,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針對問題來討論問題。」他說。
讀萬卷書不如「挖萬尺土」 土壤醫生實際走到田間帶領眾人分析土壤
隨著上午的理論課結束,那瑪夏的天空也逐漸恢復晴朗。下午,大夥便移師農地,實際挖開土壤,親「眼」也親「手」了解自己的土壤特性。
「土壤診斷」的第一步,是在農田裡垂直挖深,並於地洞側邊清出一片平整剖面,以利測量觀察。在挖掘的過程中,那瑪夏常見的「石質土」著實讓大家花了不少力氣——深埋土中的一顆巨石,讓眾人鏟子與鋼條齊發,又敲又挖才抵達老師指定的深度。
一邊觀察著挖開的土壤剖面,吳世聰開始和農友們說明,雖然石質土的特性是透水性佳,但如果石頭分佈有明顯分層,裡面還挾帶泥巴,水仍然會被隔絕、無法滲到土壤深處。不過,幸好這塊農地的土壤分層界線不明顯,石頭為平均分佈,植物根系也因此不會遭到分層阻擋,能擁有較大的活動範圍,水分也可以滲到較深的地方。
除了分析觀察剖面,陳興宗也拿出篩子、壓克力水缸,將不同的土塊浸至水中,藉由觀察土壤的崩解速度,和大家分享哪一種土是「結構穩定的土」,「土泡進來之後,這邊的水看起來有點濁,水濁濁的就是土壤裡面的微粒較不穩定,容易崩解;右邊這個水就比較乾淨,土壤構造相對穩定,崩解速度就比較慢。」
看完陳興宗的示範,農友們也詢問老師們保持土壤結構穩定的方法。陳興宗用雷射筆指著農地裡裸露的土壤,建議農友們平時可嘗試種一些低矮、鋪在地上的綠肥,種瓜時,可將綠肥撥開、種下去,讓瓜藤覆蓋在上面,土壤穩定、健康之後,便可省下不少肥料及農藥花費,「要怎麼讓土壤穩定?不要讓它隨便裸露在外,就是最好的方式」。
土壤問題肇因複雜 化肥及農藥之外「管理方法」也是養土重點
對於農民們懷疑「土壤出問題」,陳興宗說明,所謂的「出問題」其實就是一種缺陷,但缺陷會不會妨礙作物栽培?其實並不一定,「以排水不良來說,如果土壤在旱季時排水較慢,反而能留住水分;如果土壤的養分代謝活性差,那可以不要給太多肥料,以免造成土壤生物太大負擔」。
此外,為土壤找方法,除了「因地」、「因時」制宜之外,葉杏珍也說明,其實「人」也是一個影響管理的重要因素。譬如在那瑪夏,農民們的作物管理較為寬鬆,那就不適合建議他太精細的管理方式,「我們做土壤診斷時,其實也都是在回應農場主人自己對作物管理的習慣和態度」。
同時,除了聚焦於土壤,如今面臨全球暖化,葉杏珍提到,農民們如果能發展「更有韌性」的農業管理方法,便能與氣候變遷共存,「比如說,如果你能營造孔隙夠大的種植環境,土壤有團粒結構,那麼你的水分容許量也會變大,當氣候過乾或過濕的時候,你就能得到一些緩衝時間」。
大自然自有運作軌道,人類與土相處,不應該要求它離開軌道、配合自己,而是要先了解土壤的個性,在不同季節、不同狀況,靈活調整自己的管理模式來配合大自然,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種植方式。
從自我開始改變才能打下強健根基 土壤醫生盼透過持續推動課程改變農友觀念
隨著夕陽西下,土壤診斷課程也接近尾聲。在課程的最後,陳興宗提醒農友,管理方式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鼓勵大家能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整理出屬於自己的管理規劃書,並與老師們持續追蹤、掌握農作狀況。
從事土壤診斷至今,陳興宗早已看過無數土壤案例。他認為,國家應該開始正視「土壤技師」制度及相關法律的推動,「我認為,『土壤技師』比所謂的『植物醫生』或『植物診療室』還要重要,只要管理方法做好,肥料、農藥,甚至水費的開銷都能大幅降低。」然而,土壤相關的法律已經在立法院塵封三十多年,至今毫無進展。
面對立法停滯,葉杏珍也提出建議,與其等待政府給出完善配套,不如先強化自身的管理觀念,讓田間管理更加完善,「你如果不想感冒,就得先讓自己身體健康,平常好好吃、好好睡,把身體顧好,那藥貴不貴,對你來說不就不成問題了嗎?」
透過土壤診斷,農民不僅能更深入了解並改善腳下的土地,也能逐步降低對補助的依賴。最終,無論政府的補助多寡、配套好壞,都不會影響農作自身的健康生產。或許,真正的長久之道,是從自己出發,讓土地逐漸強壯起來,才能釜底抽薪,實現永續經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