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台灣西岸非紅樹林原生地 移除紅樹林成關鍵
紅樹林應該遍布台灣海岸嗎?數十年來,這個問題不斷引發多方議論,最近學者根據百年來研究資料,再度印證台灣西岸現存紅樹林多為人為引入、非自然原生分布的結論;少數如基隆灣和高雄灣雖曾擁有原生紅樹林族群,皆已因土地利用型態改變而消失。這項結論提供台灣紅樹林歷史脈絡與地理分布視野,也是海岸濕地生態保育與管理策略的參考依據。
研究:原生紅樹林只存在港灣 隨開發蕩然無存
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許秋容,以及中山大學退休教授楊遠波,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共同發表〈台灣紅樹林分布的變遷〉,回顧1864年首次文獻記載以來,台灣紅樹植物的歷史分布和演變脈絡,並引用超過130篇國內外文獻,確認台灣現存紅樹林有許多是人為引入栽植的結果,並非自然原生分布。
報告引述1900年後日治時期的相關研究,均指出當時台灣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基隆灣、新竹紅毛港、高雄灣,並認為基隆灣與高雄灣為原生的,西海岸其他地區並沒有紅樹林的原生分布紀錄。此外,恆春半島於1875年曾有海茄苳植株紀錄,是台灣紅樹林自然分布的最南界。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前,原本擁有原生紅樹林的基隆灣與高雄灣,皆因土地利用型態改變等因素消失。
研究團隊分析數個地區紅樹林由來:淡水河口在1864年雖有水筆仔最早的標本採集紀錄,但到1925年間並無相關紀錄,推測19世紀末可能已經滅絕。至於今淡水河口大面積的紅樹林,極可能是1925年前後由當地貿易商黃東茂自中國福建省鼓浪嶼再引入水筆仔,栽植於竿蓁林一帶,逐步擴展而成。
新竹新豐地區的水筆仔與海茄苳分布,則為1790年代由徐熙拱從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引入。目前台灣本島的紅樹林分布,大部分是1945年後政府單位和民間團體種植大幅擴張而成;整體而言,台灣西海岸現存的紅樹林,均為人為栽植,並無原生分布的歷史紀錄。
至於離島,澎湖與東沙也有人為栽植的紅樹林;金門擁有原生的海茄苳、桐花樹和老鼠簕(音同「樂」),並曾引入台灣的水筆仔。
台灣西岸:草澤、沙岸、泥灘地 就是沒有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於熱帶與亞熱帶海陸交界之處的喬木或灌木群落,主要由紅樹植物組成,通常生長在港灣和河口地區的泥質灘塗上。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交界處的台灣,西岸原樣貌就是泥灘地、草澤或沙岸。
早於1988年,夏威夷大學地理系教授韋倫敦(Lyndon Wester)即於報告中指出,台灣至今「沒有任何紅樹林地是在真正自然情況下生長的,都是人為栽植的結果,或是存在於被人類活動顯著改變的棲地中;其中許多林地,包括一些可能的老樹林,都是刻意栽植的結果。」
對於台灣西海岸缺乏天然紅樹林的解釋,他和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李建堂認為,冬季季風造成海流溫度過低,遠低於紅樹林適合生長的溫度。
2014年《濕地學刊》一篇文章,列舉紅樹林擴張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改變棲地型態、加速陸化;造成需要空曠棲地的物種,如台灣招潮蟹棲地流失;紅樹林擴張也不利於雁鴨、鷺科或是鷸鴴科等候鳥棲息覓食。此外,密集的林相也會阻擋人們親近海岸,更衍生垃圾堆積、蚊蟲叢生等衛生問題,並影響排洪,提升淹水風險等。
新竹香山、關渡紅樹林移除 水鳥、招潮蟹歸隊兼防洪
雖說是從外地播遷到此地,經過上百年生態也該穩定了吧?這個問題很難作答,但我們可以從幾個移除紅樹林的案例來看,目的皆是改善水鳥及原生物種生態。目前和紅樹林對抗最持久的,莫過於新竹市政府和民間團隊在新竹香山海岸濕地移除紅樹林。
為了保護水鳥和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棲地,以及疏通河口改善排洪等目標,新竹市政府以20年時間,移除400公頃的紅樹林,總經費4000多萬。標的物種台灣旱招潮蟹族群從2006年調查到4875隻(調查面積0.74公頃),到2023年清理完400公頃紅樹林之後,調查總數達到26萬678隻。
移除紅樹林是基於2005~2007年實驗的研究結果,確定移除紅樹林將增加台灣旱招潮蟹的族群量。至今,新竹香山只保留一小片紅樹林作為環境教育解說,每年持續編列預算清除小苗。竹市府總結:「針對新竹香山濕地長達19年、面積達400公頃的大規模紅樹林清除結果,紅樹林對於台灣旱招潮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且移除後台灣旱招潮的族群量大幅增加。」
另一個案例是關渡紅樹林。該地區原無紅樹林分布,因人為栽植擴張存在上百年,台北市政府也因關渡「紅樹林過渡擴張,原有泥灘棲地陸化嚴重,不僅造成防洪疑慮,水筆仔廣泛生長更影響雁鴨科、鷸鴴科等鳥類到潮間帶覓食」,先是提案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並於2021年12月20日公告廢止,後依《濕地保育法》經營管理。
2023年台北市政府水利處更提列三年4.2億元經費,進行關渡10.39公頃紅樹林伐除計畫清淤防洪;目標是降低防洪疑慮,以及水鳥棲地營造。
移除紅樹林亦有國際案例 長在不對的地方影響大
紅樹林生態系因其在氣候調節、調節水質、水土保持、棲息地維持、基因庫構成及自然景觀等多項功能而備受全球關注。儘管如此,在不對的地方出現紅樹林,也導致一些地區飽受紅樹林擴張之苦。
夏威夷曾期待紅樹林能增加棲地等好處,1902年從美國本土移入紅樹林後,卻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不但水流循環變差,也改變原生植被生態,至今持續移除紅樹林。日本沖繩為了保護稀有的青彈塗魚,移除外來種海茄苳;紐西蘭、香港等地也在移除外來或擴張的紅樹林。
「在東南亞原生地,紅樹林保育、復育沒問題,但台灣絕大多海岸濕地顯然不適用這個概念。」施習德解釋。
至於早期台灣為何種植紅樹成林?文獻資料指出[1],1950年代西海岸為攔截淤沙和開發海埔地,從事栽植的紅樹林為數不少;1974年代文章指出,「可解決部分化學纖維和紙漿工業所需,對於海埔新生地的成長,也有莫大的幫助」。2010年代,也有學者建議利用紅樹林耐淹耐鹽等特性,作為解決西海岸地層下陷、廢棄魚塭及鹽田釋出之後的方案。
備註
[1]參考:楊遠波:〈台灣紅樹林〉,《科學月刊》1974年10月、范貴珠:〈台灣紅樹林之人工復育〉,《林業研究專訊》 Vol.18 No.4 2011
參考資料
- 楊遠波〈台灣紅樹林〉《科學月刊》1974年10月
- 范貴珠台灣紅樹林之人工復育林業研究專訊 Vol.18 No.4 2011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研究揭台灣西岸非紅樹林原生地 移除紅樹林成關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