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森林面積高達6成,為什麼還缺木頭用、木材自給率僅有1%?

倡議編輯室 張語屏
台灣森林資源覆蓋面積高達6成,甚至擠進全球森林面積前30名,國內木材自給率卻只有...

台灣森林資源覆蓋面積高達6成,甚至擠進全球森林面積前30名,國內木材自給率卻只有1%左右,而做為紙材的原料包含紙漿和回收紙,99%都仰賴進口。

做為紙箱和民生用紙、圖書出版的紙漿來源,是來自哪些樹種?台灣又有哪些值得發揮的國產材?當進口大量木材已成事實,為何台灣還需要增加造林面積、推動國產木材呢?

台灣紙漿主要進口來源:巴西、智利、美國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主任秘書林俊成指出,2023年台灣紙漿前三大進口國家以巴西、智利及美國為主,回收紙則以美國及日本為主。「巴西進口量約占27萬公噸、智利18萬公噸、美國約6萬多公噸等數量。」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楊德興補充。

早期台灣國產紙漿需求大,平地林大量種植尤加利樹

紙漿或紙板為兩大來源,一種是進口木材碎片(Chip)之後再加工為紙漿,目前國內僅有一家造紙業者執行。林俊成說明,木材碎片攸關樹種來源,台灣進口的木材碎片就以澳洲闊葉樹林的樹種為主。

而另一種則是直接進口紙漿、加工為紙張,進口紙漿的樹種就較無受限,多以闊葉樹林或針葉林等樹種為主;國內做為紙漿來源的樹種,則主要是以桉樹種的尤加利樹為選擇,「在台灣早期的平地林,就種植了許多尤加利樹,當進口取代國產,種植的數量也就愈來愈少。」楊德新說。

可做為伐材的森林面積,僅11多萬公頃

2023年國內人工林面積約有42萬公頃,人工林又分為環境保育性的保安林及經濟性的經濟林為主,目前台灣保安林及經濟林面積約各占50%,根據林業署統計,經濟林中可做為伐材使用的面積,則是約有11萬至12萬公頃。

伐木需求減少、國土資源不夠,森林為什麼還要經營、投入資源?

「台灣現在每年大約採伐不到5萬立方米的林木面積,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每年採伐幾百萬立方米面積的壯觀數量。」楊德新解釋,過去台灣是以林養農、以農養工,時過境遷,業態轉變,在注重林木管理與環境保育狀態下,伐木的需求也就會減少,「但數量少、國土資源不夠,不代表林木產業不重要、不需維護管理和產出。」

聯合國世界養護監測中心(UNEP-WCMC)與「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導致溫室氣體排放」(REDD)計畫單位合作研究,指出森林資源因具有吸附溫室氣體碳潛力,若要達成《巴黎協定》為控制氣溫升溫在攝氏2度C內、2030年前減碳達140億公噸的目標,森林約可貢獻40億公噸的減碳量。

楊德新以日本為例,雖然日本擁有25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天然森林占約1500萬公頃、人工林占約1000萬公頃,然而日本卻也是木材主要進口國,早期木材自給率為90%,到了2005年掉至24%,國家從上到下推動後,直到約2022年左右,日本國產材自給率已提升至40%,肯花時間投入資源與教育,適度的管理人工林,每年產出木材1360萬公噸,遠高於天然森林300萬噸的產量。

增加國產木材自給率,必須前進的三大方向

相對於台灣,雖然直至2024年國產材自給率才增加不到2%,距離2027年增加5%自給率的目標看似還有一段路,但楊德新認為,日本自給率都能提躍升40%,台灣的5%,若能持續往三大方向前進,並非難事:

1、增加造林面積

2、加強森林經營

3、加強森林教育,促使民眾親近木材

楊德新認為,當台灣依據上述三點,提出更上位的論述,落實短中長程的實踐方針,加上政策初期引導,除了進口的必要性,也增加國內業者必須使用國產材的誘因,並且讓消費者理解疏伐林木對森林生態的必要性,當需求增加,供給就有機會增加。

強化森林教育,避免「見樹不見林」

當台灣能長期提供國內業者穩定的木材,表示從種植、維護、採伐、運輸、製作到配銷等一連串的產業結構開始活化,有產量,成本就有望下降,國內就會有需求,產業內永續循環,不需因國土面積小、自給率低而放棄。

楊德新也強調,樹木生長時間非常長,疏伐作業不僅有其必要,從選擇到架高搬運、避開擾動土地生態,包含製紙業者耗費大量成本與心力投入污染防治,都是使用者看不到的工作現場,若同時落實森林教育,國人在討論森林經營如伐木作業、或大量印書是否環保議題,就能避免片面之詞、見樹不見林的盲點。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森林 台灣 紙漿 木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