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不到陽澄湖大閘蟹了?連年遇夏季極端高溫 品質與存活率皆大受影響

倡議編輯室 編譯/白璨瑀
陽澄湖大閘蟹是知名度最高的大閘蟹品種。 圖/路透

菊黃蟹肥,秋季氣溫轉涼,螃蟹為了儲存能量過冬,會積極儲備養分,此時肉質變得緊緻、蟹黃和蟹膏飽滿,因此秋天也被視為品嚐螃蟹的最佳季節,但近年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中國著名的大閘蟹養殖產業正面臨前所未見的衝擊。

迎來64年最熱夏天!連年極端氣候重創蟹農生計

中華絨螯蟹(Chinese mitten crabs),也就是俗稱的「大閘蟹」,其中以蘇州陽澄湖出產的頂級大閘蟹最具代表性,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不菲,4隻一組出口售價可達數百美元。

但今年豐收的希望被蘇州的夏季氣溫粉碎,陽澄湖區周邊的氣溫直到10月下旬,仍維持在30°C以上的高溫,大大延遲了螃蟹的成熟時間。氣象官員表示,2025年9月,是中國自1961年以來、64年間所經歷最熱的夏季。

過去3年來,中國東部在7月期間,就曾多次出現連續數日氣溫超過40°C的酷熱天氣。《路透社》報導指出,在陽澄湖養殖大閘蟹超過10年的蟹農謝丹丹(Xie Dandan)表示,過去3年是最艱困的時期,她站在裝滿螃蟹的水槽旁,一邊用稻草包裹螃蟹準備出貨給客戶,一邊回應,「從2022年開始,感覺天氣一年比一年糟。」

陽澄湖所產的大閘蟹有四大特徵,分別是「青背、白肚、黃毛、金爪」。 圖/路透

脫殼期最脆弱!蟹農被迫與氣溫賽跑

養殖大閘蟹其實是一項勞力密集的工作,蟹農需先花費1年在池塘中培育蟹苗,再將牠們移至湖中的圍網養殖場生長、脫殼。謝丹丹說明,正常來說,從3月至9月底的收穫期之間,大閘蟹會脫殼約5次。

而脫殼期是大閘蟹最脆弱的時刻,外殼尚未硬化的螃蟹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極端高溫可能會讓螃蟹在脫殼時死亡。謝丹丹補充,2022年,曾有蟹農為了減少損失,將冰塊倒入養殖場中降溫。

不僅如此,高溫、比預期更長的夏季,也擾亂了螃蟹的繁殖週期,蟹農被迫要設計新的方法來保持甲殼類動物的活力,傳統的養殖經驗已逐漸失去參考價值。

陽澄湖上用於養殖大閘蟹的圍網。 圖/路透

一萬公噸大閘蟹的背後...穩定產量難掩產業危機

香港城市大學的海洋環境專家梁美儀(Kenneth Leung)指出,極端高溫對大閘蟹構成三重威脅:減緩生長速度、降低水中溶氧量,以及促進細菌繁殖。這些因素交互作用,嚴重影響大閘蟹的存活率和品質。

梁美儀建議,選擇性育種可能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挑選對高溫耐受性較強的螃蟹進行繁殖,或許能培育出更適應氣候變遷的大閘蟹,但需要長期投入研究與實驗。

中國政府預估,陽澄湖今年的大閘蟹產量約為10350公噸,與過去幾年大致相同,然而蟹農實際面臨的挑戰遠比數字呈現的更為嚴峻,謝丹丹無奈地說,「只能看大閘蟹能否適應,如果無法適應,也許這個產業就會被淘汰。對此無能為力。」

參考資料: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極端氣候 氣候變遷 大閘蟹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