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如何偷走生產力?當熱浪來襲時 你需要知道什麼是「熱壓力」

研之有物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高溫衝擊與環境熱壓力

「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當看到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新聞,或許還覺得有些遙遠,但如果看看其他新聞,你會發現:「老人在家中捨不得吹冷氣而中暑」、「高溫剝奪兒童戶外遊戲權」以及「研究證實高溫加速人體老化」,嚴峻的高溫日益衝擊著人體的健康,而那些必須在戶外工作的勞工群體更是危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李時雨副研究員,她與團隊利用氣候科學資料,搭配「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具體呈現北半球大城市、以及我們身處的臺灣,所面臨的嚴峻高溫與熱壓力(Heat Stress)。

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的預測,如果維持近30年的長期暖化趨勢,人類將在2029年,突破全球暖化1.5℃的門檻。 圖/C3S global tempera...

2023年,人類迎來史上最熱一年,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1.48℃。當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直言:「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不意外地,2024年全球均溫再次突破紀錄,升溫高達1.6℃。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的預測,若暖化趨勢不變,人類最快將在2029年,突破《巴黎協定》的1.5℃警戒線

不斷刷新的高溫紀錄,與日益頻繁的熱浪,正衝擊著全體人類的健康、社會安全與勞動生產力。

氣候變遷的暖化影響是全球性的,藝術之都巴黎也不例外。 圖/iStock

源自一場巴黎熱浪:氣候學家的研究轉向

身為《暖化趨勢下的臺灣極端高溫與衝擊》報告的作者之一,李時雨並非一開始就關注高溫衝擊的議題,「我過去是做很長期的氣候變遷,就是一般人說的古氣候,跟地質學比較相關。」她笑著說。

李時雨之所以對高溫有興趣,源自某次與中研院環變中心龍世俊研究員一起在巴黎的經歷。「那次在巴黎開會,我們兩個是室友,剛好遇到熱浪,坐在一個沒有電風扇的小房間裡,非常非常熱。」李時雨回憶道。當時龍世俊正在做高溫與健康的研究計畫,兩人於是在氣候科學與公共衛生領域有了深入的對話。

親身體驗過巴黎的高溫,讓李時雨意識到,「熱」的議題對社會影響其實很大,她開始探索一個關鍵指標「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李時雨說:「當時龍老師提到她正在測量WBGT,我才發現,其實氣候模式裡的所有資料都能用來計算這個指標。」那次對話,為李時雨的研究開啟了新的道路,她的視角從古老的冰川氣候變遷,轉向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高溫衝擊。

親身體驗過巴黎的高溫,讓李時雨意識到,「熱」的議題對社會影響其實很大。 圖/研之有物

解讀熱壓力的指標:WBGT

根據《暖化趨勢下的臺灣極端高溫與衝擊》,臺灣在1910至2020年間,臺北、臺中、臺南、恆春、花蓮、臺東等6個測站所記錄到的極端高溫天數,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住在臺灣的我們來說,準確評估高溫對人體健康的衝擊相當重要。

過去,當我們談到「熱」,除了氣溫,還會看「體感溫度」。例如同樣是33℃,潮濕的臺灣比起乾燥的日本,更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因為濕度高的環境不容易散熱。而微風徐徐的環境,比空氣悶住的環境讓人覺得更舒服,這是因為風能帶走皮膚表面的熱。

然而,現行體感溫度的計算公式忽略了熱輻射的影響。如果要更真實反映人體在炎熱環境中的感受,仍有所不足。

因此,李時雨在研究中選用了「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同時考慮氣溫、濕度、風速以及太陽輻射的影響,量化環境對人體的熱壓力。「壓力」一詞,通常是指讓生物偏離穩定狀態的外在刺激;而熱壓力,也就是高溫環境對身體造成的生理負荷和風險

龍世俊曾分析臺灣2000年至2017年資料,她發現當「每日最高 WBGT」大於32.5℃時,全臺灣熱相關疾病的急診數量是其他較低溫天數的1.83倍。不僅如此,龍世俊在2025年的最新研究,進一步測量了大臺北地區建築工地的熱壓力,發現因高溫導致的生產力損失,高達30%至40%。

可以說,WBGT的數值越高,意味著人體面臨的熱壓力越大,需要更長的休息時間來避免中暑或其他熱相關疾病。

圖為臺灣建築工地照片,當工作環境WBGT數值越高,工人承受的熱壓力越大。龍世俊在2025年最新論文中,測量了大臺北地區10個建築工地101名勞工的環境熱壓力,評...

WBGT怎麼看?工作環境安全嗎?

最初WBGT用於軍隊戶外操演,後來廣泛應用在勞動安全領域,評估建築工人或運動員等戶外工作者的高溫風險。計算WBGT需要用儀器取得三種溫度,分別是濕球溫度、黑球溫度以及乾球溫度。

濕球溫度計是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能力,並考慮風速的影響;黑球溫度計則模擬人體曝曬太陽的情況;乾球溫度計則是平常看到的空氣溫度。量測出這三種溫度,就可以計算WBGT,單位℃或℉皆可。

WBGT=70%濕球溫度+20%黑球溫度+10%乾球溫度

手持式WBGT電子儀器,由左至右為黑球溫度計、濕球溫度計和乾球溫度計。 圖/Wikipedia

WBGT溫度指標=70%濕球溫度+20%黑球溫度+10%乾球溫度 圖/研之有物

計算出WBGT之後,還需要對應一張風險燈號表格,顯示當下WBGT適合的工作與休息頻率。李時雨在研究北半球城市熱壓力的論文中,採用以下表格。

WBGT、警示燈號及建議休息時間對照表。 圖/研之有物

舉例來說,當WBGT為30℃時,警示燈為黃燈,表格建議高溫勞作1小時之中,每工作45分鐘便須連續休息15分鐘,避免長期暴露在高熱環境,導致脫水、熱衰竭,甚至中暑。

李時雨說:「就像空污指標一樣,用顏色來傳達風險最直觀。有人跟你說現在空氣品質的AQI是多少,你可能沒感覺,但只要他跟你說紫爆,你就會知道今天盡量不要出門。WBGT也一樣,當勞工看到預警是黑燈,就能馬上意識到,現在的環境熱壓力非常危險!」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可以預期未來紅燈與黑燈的高溫天數將愈來愈多,不只是戶外工作者,愈來愈多人會面臨熱相關的健康風險,整體社會的生產力也會受到影響。如何保護高風險族群,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從全球到臺灣:高溫如何偷走我們的生產力

李時雨與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論文,使用ERA5重分析資料(註1)量化了熱壓力如何影響生產力。研究顯示,2010至2019年這十年,北半球各大城市熱壓力與日俱增。

不管是亞洲的東京、上海,歐洲的巴黎、馬德里,或是非洲的開羅和北美的紐約、洛杉磯,在統計期間的後五年,WBGT普遍比前五年來得高。其中,亞洲情況最為嚴峻。

「我們將亞洲的WBGT轉換成夏季戶外勞動者需要的休息時間」,李時雨如此說,這裡的夏季指的是六月到八月。結果顯示,北京、新德里、廣州、喀拉蚩、以及加德滿都,在2015至2019年的夏季高溫勞作休息時間,相較於2010-2014年,平均至少增加100個小時,新德里和廣州甚至增加超過200小時!

圖A為2010至2014年北半球亞洲城市的夏季高溫勞作休息時間(統計六月到八月)。圖B為後五年(2015-2019)扣掉前五年(2010-2014)的夏季高溫休...

亞洲城市裡面,新德里面臨的熱壓力最大,光是2010至2014年夏季高溫勞作休息時間,就已經累計了1,300小時,每天將近有3小時工作時間,因為太熱要休息,這就是被熱壓力偷走的生產力。而2015至2019年之間,夏季高溫勞作休息時間又增加了260小時,相當於每天適合工作時間又減少了半小時

令人擔憂的是,增加的高溫風險,大多來自危險的「黑燈」。而熱壓力最為明顯的南亞城市,往往也是勞動法規保障最薄弱的地區,戶外勞動者正暴露在雙重風險之下。

接著,鏡頭拉回臺灣。李時雨團隊在《暖化趨勢下的臺灣極端高溫與衝擊》中使用了ERA5重分析資料估計臺灣2011至2015年間的熱壓力,並採用「擬暖化模擬」(PGW,註2)預測「全球增溫2℃」或「全球增溫4℃」的情境下,臺灣的WBGT將會上升多大幅度。

在增溫4℃的情境下,臺北在8月份白天最高溫時,WBGT將會增溫超過3℃,且WBGT>28℃的情況會維持到傍晚7點以前。等於說,工作到很晚的戶外勞動者,也須注意高溫風險。

如果轉換成高溫勞作休息時間,先看對照組,2011至2015年臺北7月份的高溫勞作休息時間累計超過100小時,相當於每天有40分鐘的生產力被熱壓力偷走

在增溫4℃情境下,臺北夏季的紅燈和黑燈明顯增加,7月份的高溫勞作休息時間將累計超過350小時,相當於每天有2.3小時的生產力損失

若用增溫2℃的情境來模擬,結果雖然沒那麼極端,但7月份的高溫勞作休息時間將累計超過200小時,相當於每天工時有1.3小時因高溫需要休息

無論如何,兩個模擬情境都顯示,臺灣未來的勞動安全與經濟,將受到高溫的衝擊。

2011至2015年之間,臺北高溫勞作休息時間累積圖,橫軸為月份,每個月有三條柱狀,最左邊為控制組,中間為模擬增溫2℃,最右邊為模擬增溫4℃。黃色代表因黃色燈號...

迎戰熱浪:氣候科學與社會韌性

該如何因應步步進逼的高溫風險?李時雨強調,「升溫4℃情境下的結果是不太樂觀,但仍屬於比較極端的模擬情況。」這也意味著,我們還是有機會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氣候科學可以預測未來的趨勢,但解方仍須整個社會投入努力。首先,高溫和極端降雨可能會加速基礎設施的老化,都市建設必須將氣候變遷納入考慮。水資源管理也很重要,降雨型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水資源短缺或分布不均。此外,極端天氣也將造成更多農業損失,像是颱風、暴雨、乾旱或寒流等,除了仰賴農業技術,也需要更多輔導策略,幫助農民適應氣候變遷。

同樣地,公衛體系應擬定針對熱浪和登革熱等傳染病的應對策略。勞動政策也應確保首當其衝的戶外勞動者,在高溫期間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和防暑設施。

然而,要做出更精準的策略部署,氣候科學也須不斷精進。李時雨提到,目前氣候研究有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改善氣候模式(註3)的準確度,另一個是發展更細膩的「中期預報」。

「天氣預報看的是未來一週,而氣候模式看的是幾十年後的趨勢,兩個時間尺度之間存在一個等待探索的區域」,李時雨說。發展結合天氣和氣候資料的中期預報技術,將會更精準地預測未來幾年的氣候風險。

訪談中聊到近年快速發展的AI,李時雨說:「AI可以從過去的資料中學習,提供初步、比較巨觀的預測,就像顯微鏡的粗調旋鈕,在某些情況下足夠準確。而氣候模式就像顯微鏡的細調旋鈕,可以提供更精準的細節調整,例如長時間的氣候變化。」

雖然氣候變遷已成定局、熱壓力帶來的危害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李時雨認為,在個人層次上,民眾仍可以主動降低衝擊,即便只是在裝潢時考慮通風,也能降低一定的風險。

李時雨提到,目前氣候研究有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改善氣候模式的準確度,另一個是發展更細膩的「中期預報」。 圖/研之有物

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對話

遇到巴黎熱浪的李時雨,萌生了使用氣候模式來推估氣候變遷下的WBGT趨勢的想法。礙於當時氣候數據的精度仍不夠高,難以精確推估小範圍內的WBGT。所幸,隨著技術的進步,ERA5提供了高解析度的資料,讓李時雨的研究構想得以實現。

那場在巴黎的學術交流,是一場跨領域的對話。李時雨說,跨領域合作並非毫無挑戰,畢竟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語言有時會導致溝通上的困難,不過李時雨仍然非常肯定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她認為社會面臨的種種難題,都不是仰賴單一領域的研究就可以找出解方的。就如同熱壓力的研究,也需要社會學、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學者密切合作,讓研究結果更具應用價值。

她希望透過自己的研究,讓更多人了解氣候變遷的危機,也期待當局能看見這些研究結果,採取相應的措施,改善民眾生活。

註1:ERA5重分析資料,是由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所提供的第五代全球大氣再分析資料集,結合了歷史觀測數據與現代氣候模式來重建過去的天氣狀況,範圍涵蓋全球從1940年至今的詳細天氣與氣候資料。其優點包括網格精細度提升至31公里、時間精準到以一小時為單位、涵蓋多種大氣變量、覆蓋全球,且可提供長期一致的數據。

註2:擬暖化模擬(PGW),則是一種氣候建模技術,透過將升溫或濕度變化等變項加到歷史天氣數據中,模擬在全球變暖情況下氣候的變化,PGW_2C和PGW_4C表示分別模擬全球氣候升溫2℃和升溫4℃的氣候狀況。

註3:氣候模式可用來模擬氣候變遷,利用超級電腦進行大量運算來模擬全球或區域範圍內,不同氣候子系統內以及子系統間的交互作用,立基於輻射、對流、氣溶膠、降水蒸發……等物理或化學過程的數學方程式。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準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幫助科學家理解哪些地區會受到最嚴重的熱壓力衝擊。

本文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文標題:高溫如何偷走生產力?當熱浪來襲時,你需要知道「熱壓力」—專訪李時雨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高溫 熱浪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巴黎協定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