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蔬果價格20年翻倍漲 9成民眾擔心荷包繼續受衝擊
極端天氣常導致蔬果價格波動,讓民眾很有感。綠色和平8月13日發布「氣候通膨現象曁民調」,發現近年來受到極端高溫、暴雨、乾旱等影響,造成蔬果價格波動高,其中柿子、玉米、青蔥、芭樂、洋蔥等,近3年都呈現漲勢。農業部坦言,調適和淨零工作一直持續推動,但供需是市場機制,社會也不能有農產品就必須低價的觀念,菜價也不可能永遠這麼低。
綠色和平強調,極端氣候導致農作物災害損失,連帶導致食材價格翻漲,建議政府應盡速提出抗通膨氣候政策,建立氣候通膨補償金制度,減少衝擊。
據北農果菜批發價顯示,近20年來,蔬果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其中2003年,蔬菜平均價格每公斤僅16.7元,到去年已漲至34.5元;水果平均價格也從每公斤22.4元,漲至51.3元。
綠色和平表示,再以青蔥產季期間價格為例,2020年每公斤僅35元,去年已漲至173元;柿子也從每公斤59元,漲至203元。
綠色和平今年7月3日至10日進行網路民調,超過9成民眾對物價上漲有感,且認為極端氣候事件造成資源短缺是主要原因之一,更有9成民眾擔心極端氣候會讓未來的物價繼續上升。這份民調樣本數為174份,在95%信心水準下,誤差在正負2.99個百分點之內。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表示,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必須盡速協調跨部會合作,提出有效加速減碳的氣候能源政策,平緩物價,解決氣候通膨。央行應偕同環境部與經濟部,盡快提出氣候通膨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評估,定期公布氣候通膨指數,讓各界了解潛在衝擊,才能對症下藥。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根據2022年央行分析資料,近年氣候變遷導致的異常現象及災情遍及全球,台灣依賴進口的原料、飼料也跟著大漲,導致穀類製品、肉類、水產品、蛋類等食品零售價格紛紛調高。
吳榮達說,農業部資料顯示,台灣夏天高溫達35度以上,容易讓畜產動物產生熱緊迫,造成採食量減少,長時間的高溫使得產品供應成為挑戰,豬價的上漲,連帶讓便當價格也漲。
農業部資源永續司長莊老達表示,綠色通膨影響各行各業,農產品在極端氣候下是首先直接反映影響的產業,社會上不能有農產品必須維持在低價的觀念,但仍要尊重市場機制,農民本身也不希望菜價高,因為價格漲太高,沒有東西可賣,也不會有穩定收入。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環境部將持續積極推動減碳計畫,行政院已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包含確保農業生產、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行政院多年來也有穩定物價小組。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