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都去哪了?揭密演算法降觸及陷阱:讓高追蹤也陷低互動

衛城出版 衛城出版:著/凱爾.切卡
在這個由演算法所主導的全球化時代裡,同質化或許是個無法避免的趨勢。同質化的現象就像滾雪球一樣,正在愈滾愈大。 圖/Unsplash

編按:為何粉絲變多,貼文讚數卻越來越少?不是你不會經營,而是演算法不給你機會!演算法過去可能曾是小商家的推手,現在卻成長為掌握商家生死的無形巨獸。《扁平時代》一書作者透過多個實例,帶領我們了解演算法的遊戲規是如何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向單一的審美。

羅馬尼亞有家咖啡店叫「豆豆和點點」(Beans & Dots),開在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某間印刷廠的舊址上,其創辦人兼老闆溫格雅努(Anca Ungureanu)如此說道:「我厭惡演算法。大家都厭惡演算法。」溫格雅努告訴我,她當初創業,是因為想創造出一個「布加勒斯特原本沒有的環境」、一個(至少從美感的意義上來說)當地人前所未見的空間。

用演算法綁架商家?想要觸及,只能付錢買廣告

豆豆和點點開業後,吸引到不少外國旅客前來品嚐,因此每當有人打開Google搜尋位在布加勒斯特的特色咖啡店時,豆豆和點點總是會脫穎而出。在IG上,溫格雅努設了一個官方帳號,上面發的都是卡布奇諾的照片。

經過一番經營後,這個帳號累計獲得了7000名追蹤者;但近年來,溫格雅努卻愈來愈沮喪,因為她發現IG調降了貼文觸及率,讓豆豆和點點的訊息難以傳達到粉絲們的眼前。

溫格雅努說,正當她嘗試開始做線上咖啡生意時,臉書和IG卻好像都有意限制她的觸及人數,而唯一的解方只有付錢買廣告。這種做法,令人感覺很像勒索—除非你付我們錢,否則別想得到觸及率。

豆豆和點點剛開業時,是演算法幫助他們建立口碑、找到了客源,但轉眼之間,演算法卻再也不青睞他們了。溫格雅努說道:「從某個時間點開始,事情就變得很不公平,」因為臉書和IG「不再讓你用自己建立起來的網路社群傳遞訊息」。

觸及降到只剩1/10...演算法讓自媒體經營有形無實

別家咖啡店的老闆,也跟我抱怨過一樣的事情;梅依(Jillian May)就是其一。梅依是一家咖啡店兼精品選物店的共同創辦人,店的名字叫「赫勒舍」(Hallesches Haus),2014年開業於柏林。

在赫勒舍,顧客可以在挑高樑柱且設有拱型窗戶的簡潔空間中選購澆水壺、燈具、陶瓷盆栽等用具,也可以坐下來點個咖啡或沙拉。

赫勒舍的IG擁有近3萬名追蹤者,但梅依告訴我,「雖然追蹤者多,但貼文得到的讚數卻愈來愈少。」她觀察到:「5年前一張照片貼出來,我們可以獲得超過1000個讚;但是現在能有1、200讚就不錯了。」梅依認為,IG「正在瘋狂催促店家買廣告,但坦白說我們很不樂意繳錢」。

演算法獨裁?你的內容,由我決定誰能看見!

IG曾經宣稱要打造出民主化的數位平臺,讓使用者自己產製的內容自由流通,但如今他們的作為,實在和當初的承諾落差極大。社群平臺有賴於像我們這樣的使用者才得以運作,但我們卻連想要貼文給追蹤者看都沒辦法。在很大程度上,問題就是出在演算法系統握有的權力太大了。

梅依觀察到,有個稱作「粉絲數通貨膨脹」(follower inflation)的效應正在發生。她指出:到了近期,官方帳號即使擁有很高的粉絲數,卻依舊可能獲得不成比例的低參與度。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平臺方設定的優先次序變了,也可能是因為某些原本活躍的粉絲不再經常上線了,或者也可能是因為貼文者用來提高觸及率的技巧不再管用了。

過去10年裡,任何經營IG帳號的人,對這個現象一定都不陌生。對普通使用者來說,讚數少頂多會自我感覺不好,然而對商家而言,粉絲數通貨膨脹卻是個很實際的經濟問題—畢竟,他們都是要靠吸引顧客才掙得到錢。

掉進演算法陷阱...想要流量必需被迫「跟風」

可IG性,其實是一道陷阱。無論你想要推廣的是真實存在的店面還是純數位化的內容,過去你只要遵循一套固定的模板,就能快速累積人氣;但現在,你卻每天都要設法追隨潮流、更新貼文,這樣才能蹭得上那些最熱門的hashtag和網路迷因。

數位平臺們從業主手中搶走了他們對自身企業的主導權,迫使他們追隨網路上眾人的腳步,並懲罰那些敢於提出創新點子的人。

然而,追隨熱潮追得太緊,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大眾很快就會對老哏感到厭倦。如果你的貼文太過陳腔濫調,即使演算法推播了你的內容,觀眾也很可能不會買單。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一家完美的通用咖啡店,也經常會在某些細微之處更動設計,例如悄悄添加或是撤走幾個盆栽。但,究竟放多少盆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時時變化。

避免被同質化巨浪吞噬...做流量至上時代的「清流」

當然還有另一種策略,那就是保持一路以來的初心,不汲汲營營於潮流或參與度,堅持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並忠誠於自己的個性和品牌定位。

位於京都某個地下空間的六曜社咖啡店,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而假如顧客願意的話,他們也都會被六曜社的個性所感染。至今,六曜社依舊沒有設立IG帳號。

在某個意義上,咖啡店也可說是一種實體的演算法過濾系統—它們會根據顧客的偏好,將客人分成不同的類別;擁有獨特裝潢風格和餐點品項的店,自然就會悄悄吸引某些特殊的族群,同時悄悄排除掉其他的客人。如此經年累月建立起來的消費社群,很可能比那些酷愛漂亮拉花照片的IG粉絲更為重要。

溫格雅努之所以創立豆豆和點點,她想做的正是建立起那樣的一個消費社群。她說:「在我們店裡,你可以遇到許多和你一樣、擁有相同興趣的人。」

這番話使我想起:在這個由演算法所主導的全球化時代裡,同質化或許是個無法避免的趨勢,畢竟如今有這麼多偏好相似的人都在上相同的社群網站,並且前往世界各地被相同網站影響過的實體空間裡聚集。同質化的現象就像滾雪球一樣,正在愈滾愈大。

《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 圖/衛城出版提供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IG 社群媒體 流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