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一線視角:就算疫情過去,弱勢生活難回往常
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已逾四十天,隨著疫情發展起伏變化,扎根於在地社區第一線,協助兒童、弱勢家庭、銀髮族群的第一線非營利組織,更面臨不同挑戰。
身處重災區萬華,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志工沈曜逸表示,實踐協會所在區域的萬華,服務對象有高達九成,平日都是收入不多的貧窮家戶。疫情爆發後,收入銳減,甚至歸零。為了減輕生活負擔,第一時刻,平日加入萬華協力聯盟的實踐協會,就整合資訊,並向大眾募資最需要的物資品。
初期隨即獲得各界協助,獲得乾糧等物資包,但沈曜逸指出,生鮮蔬果等食材仍是協助家庭所需,然而考量數量以及保存期,協會並沒有適當的冷藏冰櫃冰存,最後是透過協助過的新住民店舖冰箱,暫時使用。
類似處境,也出現在同樣扎根萬華的立心基金會。立心基金會顧問許水鳳表示,五月中旬疫情爆發,由於局勢訊息不明,以兒少關懷、獨居老人送餐等照護服務,都無法斷然中止,基金會工作人員隨即面臨口罩、酒精、防護面罩等防疫資源不足的問題;而基金會另一關注的兒少族群,在教育部宣布停課後,也面臨數位設備不足,或家中無網路的問題。
包括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立心基金會等多個非營利組織也坦言,防疫解封時間未明,包括兒童教育、弱勢家庭等物資仍待各界持續奧援。然而,疫後復甦的挑戰更是不小。沈曜逸指出,不如一般大眾,處於弱勢脆弱的他們,就算疫情之後,重返往日生活,也將面臨不小難題。
他解釋不論政府、民間單位,對紓困金奧援的理解,均只在「救急」,但協會所協助的弱勢對象,平日就業不易,工作也多為零工或非典型工作,往往必須等到整體景氣恢復,才有機會得到就業機會,生活負擔壓力不小,「長期的紓困」、「就業規劃」都將是下一步急需各界伸出援手的部分。
>>【6/30 搶救前線 為弱勢撐傘】直播論壇!立即報名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