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國家撐起弱勢的NGO 成了疫情「紓困」局外人?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自中央宣布「第三級疫情警戒」已屆滿兩週,各行各業無不兵荒馬亂;鮮少人關注到,平時照顧弱勢底層的社福團體也陷「自身難保」之際。
行政院、縣市政府目前公開的紓困方案主要針對營利事業,經營模式多元的社會企業不符既有產業資格,恐請領卡關。至於非營利組織,衛福部訂定的紓困條件是五年內曾委辦政府業務,若不符此條件則以「專案認定」,意即以小額捐款維生的小型社福團體可能「看得到卻吃不到」紓困方案。
「疫情若拖到半年以上,社企、社福團體都可能倒閉。」經營在地食堂、三峽文創的社會企業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表示,疫情爆發第一周,由三峽百年古厝轉生的餐廳甘樂食堂營收下滑了九成五。
掉失的營收,恐直接影響到甘樂文創花十年建立起的社區關懷系統,包括提供三峽弱勢學童職能訓練與課業輔導的「小草書屋」;然而面對危難,高風險家庭其實更需要團隊的幫助。因此甘樂文創咬緊牙關,一面發展宅配用的冷凍調理包,調配人力外送便當,一面將物資、餐點送至弱勢兒少家中。「也是一段逆境中的學習」林峻丞表示。
彭婉如基金會承辦公共托育家園,因應停課退費二分之一,「停課兩個月就會把公共家園整年剩餘款吃光,」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王兆慶已開始擔心付不出老師的薪水。王兆慶也強調,本土疫情失控導致許多人不敢讓外人進到家中,基金會培訓的家事管理員、保母因此斷了八成收入,彭婉如基金會火速提供貸款救急,「但若疫情拖過三個月,我們真的束手無策。」
「風險社會中,公益組織要面對的風險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公益責信基金會執行長余孟勳表示,去年出現本土案例時,社福團體的自營收入、捐款就受到不小的衝擊,他當時呼籲政府為公益部門編列紓困預算,如今疫情又升溫,「公益部門再次成為國家治理的邊陲」。余孟勳建議公益組織聯合向公部門、捐贈者呼救,因疫情中沒有人是局外人:社會弱勢健康了,才能確保自己的健康。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