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實現「沒戰爭的世界」?可以從「循環經濟」開始

聯合新聞網 寶鼎出版:原著 /野中郁次郎、勝見明;譯/李友君

什麼是共感經營?

一般人誤以為只要做了分析、建立了計畫並遵守法令,經營就會成功。但在局勢不穩定的現代市場,利用說故事的手法,擬定以人為本的策略,讓組織內部與內部之間、組織與外部之間產生共鳴,反而能夠推動依賴邏輯分析或經驗法則到達不了的目標——這,就是共感經營。


在快速變動、講求創新的世代,創新是推升全球進步發展的重要關鍵,更是企業維持競爭力、永續經營的核心要素,但如何持續抱持創新?可以先從企業內部共鳴出發,建立消費者、社會認同,拓展新商機。

什麼是「共感經營」?經營企業或推動業務時,以共感為起點直觀事物的本質,帶來創新或達到巨大的成功,推動單憑邏輯推動不了的事情,達到單憑分析描述不出的目標,這就是「共感經營」。

實現《回到未來》 追求「一滴石油也不用的社會」

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年公開上映)的最後一幕,主角馬蒂從1955年的過去回到現在之後,博士從未來搭乘迪羅倫時光機再次出現在他面前。觀眾看到迪羅倫跑車在未來改良成以垃圾為燃料運轉後,就瞪大了眼睛,心想「這種事有可能嗎?」。

第2部則是時光旅行至30年後的2015年10月21日。當現實世界2015年的這天逼近之際,電影描繪的未來實現到什麼程度就成了話題。

10月21日當天,東京台場出現迪羅倫跑車在許多觀眾面前行駛的身影,使用的生化燃料是由原本應該會變成垃圾的舊衣製品,當時這幅光景也傳送到世界各地。

讓迪羅倫跑車登場的是一個男人的熱情。日本環境設計這家新創企業的總裁(現為董事長)岩元美智彦,唸大學時看到《回到未來》的最後一幕,大受震撼。爾後22年開創事業,夢想是回收不需要的衣服和塑膠商品,「作為代替地下資源的地上資源」。當天奔馳的迪羅倫跑車是直接致電美國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總公司尋求協助借來的,說服對方的據說就是岩元。

「我告訴對方,自己想要將迪羅倫跑車前往未來的10月21日定為資源循環日,許未來一個『不丢不棄的社會』。發生在世界上的戰爭和紛爭,多半圍繞著地下資源打轉」

「我們眼中理想的循環經濟,是回收以往會丟棄的有機垃圾,再製成聚酯纖維、塑膠和燃料,是只用地上資源、『一滴石油也不用的社會』。這應該會是個『沒有戰爭的社會』,希望貴公司能夠幫忙」。雖然是無名小型日本企業突然的請求,對方仍然表示了理解和贊同。

日本國內每年丟棄170噸不需要的纖維製品,其中8成遭到焚化或掩埋。

岩元參與的工作是將纖維貿易公司回收的寶特瓶製成再生纖維,他和偶然遇到的東京大學研究生高尾正樹(現為總裁)意氣相投,使用T恤做實驗,藉由酵素將木棉纖維分解成醣,成功開發出製造生物乙醇(bioethanol)的技術。

丟掉衣服 消費者也有罪惡感

隨後,他們開發出另一項技術,將聚酯纖維分解成樹脂,並再次製造成聚酯線。聚酯占大部分的衣料用化學纖維,假如能夠落實循環回收,就可以不用新石油而是以衣製衣。

岩元獲得這項技術後,就著手建立消費者參與的回收機制。「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社會。只要消費者行動,社會就會改變。關鍵在於機制,要將消費者拉進來,就需要在全國各地的門市設置回收箱,將回收納入生活動線當中。」岩元說。

但是,即使走訪企業和政府機關,也沒能輕易讓對方瞭解。就在這個時候,岩元遇到了良品計畫的金井政明總裁(現為董事長)。金井贊同道:「只賣東西的時代已經結束,連用完的東西都蒐集起來才會獲得支持。」

隨後在良品計畫、永旺零售(Aeon Retail)、丸井與和亞留土等企業的門市設置回收箱。總計約有3000人參加回收,回收的衣服約有1萬7000件。實驗期間證明這也有吸引顧客和增加銷售額的雙重功效,參加回收成了光顧的動機,喚起購買意願。

岩元說:「當時我實際感受到,消費者也對丢掉所穿的衣服懷有罪惡感,希望能夠回收再利用。」

圖/unsplash

靠娛樂引起共鳴 打通循環回收命脈

值得注意的是,岩元等人全力發展「娛樂」,以便將消費者拉進回收的行列,凝聚人潮。讓迪羅倫跑車奔馳就是典型的例子。

後來,岩元也舉辦將迪羅倫跑車帶進購物中心等地的活動,籌備適合帶小孩來玩的企畫。參加者必須自備不需要的衣服、塑膠玩具、文具和其他舊貨,才能和迪羅倫跑車拍記念照或蓋記念章。

個中原因有兩點:「人類的理解和行動是兩回事。假如有人說『地球很危險』,雖然腦子理解了,但要讓人們行動,則需要從別的方面下手,那就是娛樂。歡樂會讓人行動和凝聚。」

「當我們喊出『大家一起讓迪羅倫跑車動起來』,就能在1個月內蒐集到以往1年分的回收量。另一個原因在於,辦活動可以跟企業當中預算最多的促銷部門通力合作。對方能夠吸引顧客,我們也可以將事業經營下去。」

圖/寶鼎出版社提供

藉由消費者的參與,將製造產品的「動脈」和「靜脈」連結在一起,一個循環的迴圈就浮現出來了。起點是消費者,其次是成為回收據點的流通業門市。回收的衣服或塑膠產品藉由企業的技術化為再生素材,再由各家廠商用來製造商品,供消費者購買,不要了就送去回收。

「迴轉一圈之後,就會產生不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只要參加者或合作企業隨著迴轉增加,數量擴大,價格上也就不會輸給石油製品。既然價格相同,就會形成一滴石油也不用的附加價值,打出品牌。」

岩元透過建立回收的機制,融入娛樂活動,促進消費者參與,並確保獲利的同時將迴圈擴大成螺旋,專案塑造成品牌。

這種迴圈和建立品牌背後的原動力是人與人之間的共感。藉由消費者參與努力一追求社會的改變,展現出共感時代的新商業模式。

●本文摘自:《共感經營:從企業內部共鳴出發,建立消費者認同,拓展市場新商機

●出版社:寶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

延伸閱讀

>>貨架上「故意設計來淘汰的產品」,你還是買了?

>>GDP成長放一邊-21世紀指南針「甜甜圈經濟學」

>>中年了...為了活下去,你願意住進車子裡嗎?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書摘 循環設計 循環經濟 岩元美智彦 回到未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