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就能發電!日本啟用全球第二座「滲透壓發電廠」不畏天候還可24H運作

倡議編輯室 編譯/白璨瑀
日本首座滲透發電廠。 圖/福岡地方水道局

日本福岡縣在今年8月初正式啟用全國首座海水滲透壓發電廠,同時也是世界上第2座,滲透壓是指利用海水與淡水之間的鹽度差異來產生電力,預計每年可產生約88萬度的電力,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的Ali Altaee博士表示,這相當於可以供應約220個日本家庭1年的用電。

不受天候影響!滲透壓的發電原理是什麼?

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滲透壓發電技術具有獨特優勢,能夠不分晝夜持續運作,不受風力、天候或其他外在條件影響,僅需透過海水和淡水之間的化學電位差能,就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來源。

滲透壓發電,也被稱為鹽度差發電,當水穿過半透膜時,會從濃度較低的溶液流向濃度較高的溶液,試圖平衡兩側的濃度差異。想像一個被薄膜垂直分隔的杯子,一側裝載鹽水,另一側裝載純淨水,由於鹽分本身無法穿過薄膜,水分會自然流向鹹水一側進行稀釋。

滲透壓發電廠正是運用這個原理,在特殊薄膜的兩側分別放置淡水與海水,並對海水施加輕微壓力。當水分流向鹹水一側時,會增加加壓溶液的體積,進而利用此壓力變化產生能量。

在福岡發電廠,淡水(或處理過的廢水)與海水被放置在薄膜的兩側,當海水那一側的壓力增加且鹽度降低時,部分水流會被導引通過連接發電機的渦輪機,並產生電力。

清潔電力、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也是福岡發電廠最大的獨創之處。該發電廠使用2種「廢水」進行發電,包含海水淡化廠去除淡水後所剩餘的廢棄滷水,以及水資源處理廠排放的廢水。

滲透壓發電的原理。 圖/福岡地方水道局截圖

技術有瓶頸?滲透壓發電存在能耗問題

全球第1座滲透壓發電廠建於2023年,在丹麥北方的城鎮Mariager。儘管滲透壓發電的概念簡單,要擴大規模卻有重重挑戰。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Sandra Kentish教授指出,「雖然鹽水與淡水混合時會釋放能量,但在將兩種水流泵入發電廠以及薄膜摩擦損耗的過程中,會損耗大量能量,這意味著可獲得的淨能量相當有限。」

她認為,儘管充滿挑戰,福岡的發電廠仍有所突破,與丹麥相比,兩者運轉容量幾乎相同,但福岡的規模卻比丹麥的更大。

再生能源新星!滲透壓發電有望成為全球新選擇

隨著薄膜與泵浦技術的進步,Kentish教授認為這些問題正逐漸獲得改善。她特別指出,福岡發電廠使用的原料,是鹽分濃度8%的濃縮海水,比普通海水(3.5%)的鹽分濃度多2倍以上,由於鹽濃度差異較大,因此能夠產生更多可利用的能源。

福岡地方水道局提到,未來目標是利用普通海水(濃度約3.5%)發電,因為地球上約97.5%的水是海水,如果能將普通海水發電投入實際應用,預計將成為一項全新且普及的脫碳技術。根據山梨大學於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如果能將全球的海水滲透壓全部轉化為電能,將產生超過1太瓦的電力,相當於全球電力需求的20%。

Kentish教授與Altaee博士也認為,福岡發電廠進一步證明了滲透壓技術,有潛力用於大規模能源生產,為未來在更多地區推廣滲透壓發電技術奠定良好的基礎,並有望成為全球再生能源發展的新選擇。

參考資料: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日本 發電廠 滲透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