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從台電壟斷到自由交易...有辦法緩解台灣製造業的「綠色焦慮」嗎?
蘋果丟下震撼彈!台灣大廠採購綠電壓力襲來
2018年底,兩位來自蘋果(Apple)北美總部的代表來訪天泰能源,該次會議的重點是,蘋果希望替它們在亞洲的供應商購買到足夠的綠電。那次會議給我相當的震撼,在台灣,政府提減碳或是能源轉型通常都會引起許多民怨。但蘋果的代表緩緩道出,其實低碳或是零碳的產品才能符合當今世界的消費潮流。
蘋果甚至加入RE100組織,該組織已吸引全球大型企業加入,不只蘋果,包括Nike、IKEA、BMW、Microsoft、META及Google等185家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公司,都具體提出在2025或2030年前,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的目標。
根據RE100 2018年的年報統計,這些加入RE100 的企業到了2020年時,綠電的年總採購量將達到1590億度電。這個電量相當於在地球上第24名的用電國,僅次於埃及的1年1600億度電。
台灣的經濟非常仰賴製造業出口,上述新聞卻沒有在台灣引起太多注意。根據彭博(Bloomberg)的研究調查指出,加入RE100的企業年度營收達2.75兆美元。而台灣的供應商每年從RE100和CDP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成員企業中獲得590億美元的營收。
因此可以預期,台灣供應商在未來幾年內將會遭受到來自於品牌企業對於100%綠電使用的強大壓力。而這件攸關台灣製造競爭力的大事,政府、產業與民間該如何攜手合作,讓台灣在地的廠商能夠在台灣買到足夠的綠電呢?
台電綠電來源不明?Google直接拒絕採購
我還記得在10年前,台電曾經推出台電版的綠電認購,連續2年都獲得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的積極認購。但就在2016年出現了一則新聞「台電綠電不純,Google棄採購」,究竟台電版的綠電認購出了什麼問題?
幾年過後我們才慢慢釐清,當年Google的需求是「綠電需要有明確的源頭管理」,也就是要求當時的綠電供應者台電,必須要明確指出販售的綠電是來自於哪一個地區的再生能源電廠。這類的源頭管理在一般的製造業多是透過ERP系統,並不會太難處理。
但是對電力系統來說,燃煤、天然氣、核能與再生能源的電,一旦進入到電網,就全部混合在一起而無法被區分,台電自然也無法回答Google,究竟這些綠電來自何方。
25億度太陽能只賣出650萬度?台灣綠電憑證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濟部標檢局於2017年開始著手制定相關標準,並且成立了「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對每一度的綠電都建立了源頭追蹤的標準認定辦法,每1000度的綠電集合成一張綠電憑證,標檢局也將憑證命名為「國家再生能源憑證」,簡稱為T-REC。
更重要的是,T-REC的查核手段與標準也獲得了RE100與CDP的承認,正式與國際綠電交易的平台接軌。但是與國際接軌的T-REC,在台灣的交易狀況如何呢?
2019年,台灣的太陽能發電已達2GWp,也就是1年的發電度超過25億度電,但真正流通在市場上的再生能源憑證有多少度呢?你相信嗎,居然只有650萬度!只有0.26%的太陽能發電取得憑證。
大家可能會問,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呢?是產業不想盡企業責任呢?還是再生能源業者都不想賣T-REC嗎?
綠電賣台電就沒憑證?企業之前買綠電只能自己養牛
那時我接觸了許多前來詢問能否購買T-REC的大型產業,充分感受到這些大企業的焦慮與急迫。但重點是,縱然台灣每年有超過25億度的太陽能綠電,但這些綠電超過98%都已賣給了台電。這些企業主也會問,難道台電不能再把這些綠電賣給企業嗎?
答案是不行,為什麼?
無論是綠電或是憑證,其真正的核心價值就是「零排碳」。台電的電費帳單上會有一行字寫著CO2的排放量,當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將綠電賣給台電後,綠電的減碳效益就貢獻在台電CO2的總體排放係數上。
倘若再將同樣的綠電所產生的憑證拿出來賣,那相當於重複宣稱的環境效益,這個概念相當於一屋二賣,自然是不被允許的。因此,2018年以前企業要購買T-REC,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要喝牛奶自己養頭牛」,也就是在自家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並且選擇自發自用。
而在2019年之後,台灣的電力交易市場主要都是由台灣電力公司壟斷,直到2019年電業法修法通過,允許在各類的電力來源當中,開放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或地熱等)的綠色電力可以自由交易。此舉無異於宣布台灣的電力市場逐漸解放,走向自由化的市場機制。
如此一來,有綠電需求的客戶,無論是為了滿足如上述品牌廠商的要求,抑或是公司內部的減碳規劃,都可透過交易制度在自由市場上購買綠電。如此一來,就不用為了喝牛奶而自己養頭牛了。
- 本文摘自:《太陽底下無難事:清大光電碩士的二十五年能源夢,走出實驗室,從雞舍屋頂開始的神奇創業之旅》
- 出版社:聯經出版
-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