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化肥與農藥!彰化畜牧場用「羊草共生」循環 養出永續國產羊肉
在彰化芳苑區的宜家畜牧場,施友超使用「羊草共生」農法,將羊糞曬乾後製成有機肥料施灑於牧草田中,牧草吸收養分茁壯後再成為羊的飼料來源,形成資源循環、互利共生的耕作系統。在這樣的農法之下,過去被視為畜牧業沉重負擔的動物排泄物,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孕育草地與土地生命力的養分。也讓土地恢復生機,吸引螢火蟲回到牧場棲息。
施友超,成功大學化工系研究所碩士,曾在台灣美光科技公司擔任半導體工程師。施家三代從事養羊業,施友超辭去工程師,選擇回鄉投入養羊事業的原因是擔心年長的父母身體無法負荷畜牧業繁中的工作量;2017年回到家鄉後,父親手把手教學,施友超從頭學習專業技能,從餵養、換水、健康檢查到羊舍環境管理,每一個環節都都親自照料。2024年獲得農業部第7屆百大青農獎以及113年全國農業達人選拔大賽全國冠軍。
停用化學肥料以羊養草,草養羊
2020年創立「天香羊肉爐」,品牌創立之初,他對「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無著墨,直到某次聽見一句話:「只要在能力範圍內做得到,就值得去做。與其強求自己做到所有規範,不如從簡單但可長久的事開始。」這句話成了他重新思考經營方向的契機。永續並不需要從一開始就面面俱到,而是可以從自己最熟悉、最能掌控的地方著手。實踐可行的永續轉型,他開始使用「羊草共生」模式,將羊糞製成天然有機肥,回灌牧草園,提供羊隻無農藥殘留的飼料來源,實現SDGs目標15「保育陸域生態」。
在宜家牧場距離僅50公尺的牧草園裡,長滿了鮮綠的狼尾草。以扦插法種植狼尾草,只割取上方較嫩的部分,保留根部繼續生長,重複採收。其實這些牧草並不是依靠化學肥料生長,而是靠羊隻每日排泄的糞便進行施肥而成,構成「草養羊、羊養草」的自然循環。「一開始我只是希望我們家的羊可以吃得健康,相對地,當我們吃到羊肉時,我們也可以吃得更安心。」施友超說。
施友超接手家族牧場時,第一時間便決定捨棄原先的慣行農法,停用農藥與除草劑,因為化學藥劑會讓土壤酸化,且容易殘留於土壤之中,對環境造成長期傷害。其實這樣的改變並不輕鬆,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與管理成本。施友超選擇以人工方式每日下田除去雜草。「我希望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內,做到對土地好、對環境好。好的土地才能種出好的牧草,再餵養出健康的羊。」羊草共生的循環機制,讓這些無農藥牧草成為羊群每日的糧食,而羊隻的糞便又回歸土地,重新滋養下一輪的牧草。這樣的循環不僅節省飼料與肥料成本,也讓土地恢復活力、呈現生物多樣性。
糞便處理
在傳統畜牧業中,動物排泄物的處理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若未妥善管理,糞便容易堆積、產生惡臭,甚至污染土壤與水源。為了省時省力,許多農民逐漸捨棄天然糞肥,轉而選擇方便儲存、無臭味的化學肥料。然而,施友超選擇使用更天然的方式,將羊糞製作為天然肥料。
從羊舍清理出羊糞,鋪灑在牧場空地上進行曝曬,為了讓糞便完全乾燥,必須不斷使用耙子翻動,才能確保底層能夠充分曝曬,避免潮濕,這個過程平均需要7到10天。但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需要大幅仰賴天氣狀況,這也算是另類的「靠天吃飯」,只要天氣預報有一點下雨的機率,就不會開始製作。如果曬乾糞便期間遇到下雨,羊糞會因水分回滲而更難乾燥,而且部分養分也會被雨水沖刷帶走,失去原本應有的肥效。
不過這些被雨淋的糞便仍不會被浪費,他會直接將它們用進自家牧草園,作為即時補充的底肥。曬乾完的羊糞便也比較容易保存、較無異味,肥料營養成分。施友超製作羊糞肥料,這項繁瑣的製程雖需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但他還是堅持自己製作。他所製作的肥料除了自用外,也分送給其他推動有機耕作的農民。
從誤解出發,走向永續
許多人對羊肉的第一印象是「羊羶味」重,甚至還有流傳著「夏天吃羊肉會流鼻血」的說法。施友超認為,這其實是對羊肉的誤解。「台灣市場上的羊肉有95%以上是進口的,這些羊沒有經過閹割處理,因此味道較重。而台灣本土飼養的羊,大多是經過閹割的公羊,肉質較為細緻,也不會有明顯的羊羶味。」施友超說。「台灣的羊肉市場被進口肉占據,大家對本土羊肉的認識不多。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國產羊肉其實有很高的品質。」施友超想改變大眾對於羊肉的既定印象。他透過參與地方活動、與在地餐廳合作,推廣國產羊肉,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羊肉的不同之處。
施友超並不滿足於農場循環。他利用之前所學的專業去延伸運用高溫碳化技術轉化為活性碳。因為羊糞富含高纖維,便可能發展出兼具環保與經濟價值的「綠金產品」。在飼養管理方面,他也力求轉型。隨著氣候變遷帶來夏季高溫挑戰,傳統高密度飼養模式已不再適用。施友超改善羊舍設施,增設電扇促進通風,降低羊隻密度,並規劃戶外放牧區,讓羊群能夠自由活動、曬太陽、釋放壓力。這樣的友善飼養環境,不僅讓羊隻更健康,也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養羊也能顧環境 施友超用羊草共生打造好生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