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影響力獨角獸10年暴增10倍 下一個Nvidia在永續產業?
想像一下:有一家新創,不只估值10億美元,還能同時改善10億人的生活。這樣的公司,會不會比投資下一個特斯拉或Nvidia更讓你心動?
是的,這就是獨特的「影響力獨角獸」。過去10年,成長10倍有餘,比絕大多數其他產業(或主題)獨角獸的成長都來得更為迅猛。並且接近2000年來新創獨角獸數目的10%。「影響力獨角獸」的崛起,不只快,而且快得驚人!原因呢?值得我們認真想想。
影響力獨角獸崛起 環境議題主宰SDGs賽道!
根據dealroom,影響力獨角獸(impact unicorn)指的是核心業務在解決永續問題,對一個或數個SDG做出解方與貢獻,創立10年內,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
2024年影響力獨角獸的數目為274個(目前為304個)。不意外的是:主要集中在環境議題,例如氣候科技(SDG13)、再生能源與儲存技術(SDG7)、環保/減排技術與永續生產與消費(例如製造過程碳足跡降低、循環經濟)(SDG12)、永續城鄉(SDG11)等。
其他例如健康科技(SDG3)、貧窮與飢餓(SDG1 & SDG2)、糧食與農業(SDG2)、教育科技(SDG4)等社會議題的獨角獸較少,資金與估值門檻較難突破。
從「取捨」到「紅利」...影響力成為新創公司獲利的核心邏輯?
影響力投資的名稱自2007年在義大利貝拉喬洛克菲勒中心誕生後,近20年間,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在雙底線(社會效益與投資利潤),然而其獲利能力的探討從未止歇。
有趣的是研究的主軸卻在悄然生變:從實踐過程中,大家已不再擔心「影響力」與「投資利潤」之間的取捨(trade-off),反而更想知道影響力如何成為影響力紅利(impact alpha)的主要來源(synergy)。
簡單地說,「影響力」(社會效益)就是為SDG提出解方,是產品或服務,其產出的是新營收(影響力營收)及新獲利(影響力紅利)。因此,影響力是影響力紅利的主要來源,在邏輯上,是完全合理的。
而影響力獨角獸的迅猛發展,正好可以證明這個邏輯的正確性。因此,新創公司要不斷地問自己:我的公司能為SDG提出什麼解方?做出什麼貢獻?解決永續挑戰所創造出來全新並長久的「需求」。能洽適滿足「需求」的企業,當然更有機會是贏家。
HolonIQ是另一家以估值來定義「影響力獨角獸」的機構。他們隸屬於QS集團(以大學排名聞名),把「Impact Unicorn」定義為聚焦於氣候科技、教育科技、健康科技等3大影響力領域、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新創。根據HolonIQ 2022資料,180家影響力獨角獸中,有47家氣候科技,36家教育科技,97家健康科技。
這裡面有幾個特點:1.都是科技公司,2.健康科技超過半壁江山,3.教育科技占20%。這是在任何榜單都看不到的現象。或許正是QS集團注意力偏誤的「紅色汽車理論」。無論如何,這些當然都是影響力企業發展的好方向。
這些企業改善10億人生活、每年減省5000萬歐元社會成本
以估值(10億美元)定義獨角獸似乎天經地義。但有趣的是,還有兩個完全以「影響力」作為標準,來鼓舞影響力企業步向影響力獨角獸之途:
1.Norrsken(瑞典基金會/VC/加速器):Impact Unicorn的定義是「改善10億人生活」。這是多麼宏偉的創業目標!
Norrsken獨角獸聚焦氣候與環境(減排/能源普及)、健康(基礎醫療、預防)、教育與技能、數位與金融普惠等方面。每年發布Impact/100名單,鼓舞「有潛力改變10億人生活的100家公司」。
McKinsey非常認同這個思路,與Norrsken合作在這100家中,挑選3家新創,給予免費的顧問服務,為他們制定策略來擴張與進入新市場。例如:
● Re:newcell:利用專利化學工藝,回收織品再造新纖維。實現紡品到紡品(textile-to-textile)的循環經濟。
● Ignitia:每日簡訊發送熱帶小農高精度氣候預測,減少氣候風險,提高糧食產量及安全。
● N2 Applied:利用動物糞便 + 空氣 + 可再生能源現場製造氮肥,減少工業化肥使用與碳排放,幫助農業永續轉型。
請注意:這個方法追求的是規模(廣度),但是影響的深度呢?則不在衡量範圍。
2.Mouvement Impact France(法國推動經濟利益與社會公益雙底線的NGO,簡稱 Impact France):則定義影響力獨角獸為每年能為世界減省5000萬歐元社會成本(比方CO₂排放、公共健康、失業成本等)的影響力企業。
根據這樣的邏輯,Impact France與BCG及法國著名的ESSEC商學院每年共同編制Impact 40(40家最有潛力成為impact unicorn的企業),及Impact 120(Impact 40再加上80家成長中影響力新創,合計120家),藉此展示影響力企業生態,表彰他們的表現與貢獻,提高媒體曝光,供投資人參考,並作為政策調整之依據。
2024 Impact 40獲獎公司合計募資總額約67億歐元,平均營收年成長率約26%。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翻查這些企業的詳細內容。
「改善10億人生活」或「每年減少5000萬歐元社會成本」的衡量並不如想像的簡單,需要有透明的方法與多元指標補充,否則可能淪為「漂亮數字」。但無論如何,這些標準極具鼓舞性,是影響力企業非常有意義的目標,既簡單易懂,又強而有力,足以激發創業者及投資者的思考與行動。
筆者經常擔任永續相關的獎項評審,包括最近的龍騰微笑獎,發現參賽隊伍逐漸不再以企業本身的永續作為(ESG),而是以永續解方(創造的社會效益/影響力)當作參賽項目內容。這正是本文所探討的「影響力」及「影響力企業」。因此,評分標準如果加上影響力衡量的標準,不但可以鼓舞參賽隊伍,更可以助力永續解方的研發與實踐。
下一個影響力獨角獸在哪裡?台灣企業、政府與學界必答4個提問
影響力獨角獸,這不只是商業的勝利,更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就這個話題,或許可以用幾個提問作為結尾:
1.親愛的讀者:「10億估值」、「影響10億人」、「每年減少5000萬歐元的公共開支」,您最喜歡哪個定義?可以列舉一家您所認識的影響力企業?他們做什麼?解決哪些SDG targets的挑戰?您願意投資它嗎?是否希望看到一個公開可信的影響力企業榜單?
2.創業家:先不說10億人或5000萬歐元,我們在台灣,說得小一點,改善100萬人生活,或者每年替社會減少(避免)新台幣5000萬元的開支。試想一下,這樣的事業會讓你成就感爆棚?會讓你賺到錢?要不要問自己,我的事業能為永續的未來或SDGs提出哪些解方?做出多少貢獻?這些都會是我們營收與利潤的來源。
3.企業永續獎項的主辦單位:台灣還沒有任何企業影響力的評比與獎項。是否願做先行者?既可評比新創的解方?也可衡量大企業的影響力轉型?藉此跳出紅海,引領進步?是否挑選(甚至本土化)若干影響力衡量方法與指標,納入評審標準?
4.大學、顧問公司、政府相關單位:是否合作研發適用本土的國際影響力衡量方法,標準,及指標?尤其是政府,要求企業做好永續作為ESG的同時,是否也大力鼓舞企業(無論新創或老創),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永續解方,培養影響力獨角獸?或者每年編制影響力企業榜單?甚至與國際接軌?
或許,下一個影響力獨角獸,不在矽谷,而在?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