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新價值!農業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露營實用小物
為展現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近年推動的成果,農業部10日舉辦「全循環零廢棄 永續農業新價值」循環農業成果發表會,包含將水稻、鳳梨、菇類、牡蠣及畜禽動物等多樣農業生產過程衍生的產物,透過技術加值再回歸至農業產業鏈中使用,其中牡蠣殼自發熱源包製造技術,用於復熱食品,可開發成戶外活動用品。
農業部表示,近10年來農業部試驗改良場所及協力的學研單位完成開發,並授權民間使用的農業剩餘資源處理與再利用技術已超過200餘案,累計授權金額達6150萬元,根據我國每年農業剩餘資源產出總量統計,以禽畜糞229.3萬(46.4%)、稻蒿146萬噸(29.6%)居多,另外還包含竹筍園剩餘殘體、廢棄菇包、牡蠣殼等。
資源永續司永續發展科長楊槐駒表示,由於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產出的農業剩餘資源以畜禽糞及稻蒿為大宗,農業部推動技術落地應用如畜牧糞尿沼氣發電、製肥技術、沼液回田澆灌農作物,提供再生能源並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研發稻草分解菌製劑,解決露天燃燒造成之空氣汙染問題。
在經濟效益方面,廢棄菇包再製成栽培介質,可取代進口泥炭土與椰纖;鳳梨與檸檬皮渣開發為青貯料,可替代進口芻料。而牡蠣殼粉開發復育礁,可成為水下生態復育的友善材料等。
其中為提升牡蠣殼產品經濟價值,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將改質牡蠣殼經配方調整後製成 發熱包,可搭配應用於復熱調理包,且復熱產品可維持於人體適口溫度至少20分鐘,且發熱時間7-8分鐘,外盒水溫約80℃,調理包內部品達50℃維持20分鐘以上,具有相當潛力導入露營族市場。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