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21%、甲烷減32%!水稻田「乾濕灌溉」革命新技術 稻米根系也更健康
台灣近年經常乾旱缺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發展出簡易可行的「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每公頃可省水高達2500公噸,大幅減少3成以上溫室氣體甲烷排放;不過仍僅零星農民使用,農改場表示要全力推廣,希望建立低碳栽培友善環境。
台南農改場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永續雙重挑戰,水稻栽培技術正逐步邁向「節水與減碳兼顧」新方向。場方因而發展出「稻田乾濕灌溉」技術,不僅可有效節約用水、提升根系健康,同時大幅減少甲排放。
副場長王裕權指出,傳統水稻栽培仰賴長時間淹水灌溉,雖有助於防草控病,卻容易造成土壤缺氧,導致根系窒息、生長受阻,甚至引發「窒息病」,造成葉片黃化、稻穀品質與產量下降。
「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改變了長期積水的灌溉方式,讓田區維持濕潤但非持續淹水狀態,有助於促進根系發展、植株生長健壯,並有效降低病害風險。
王裕權說,「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操作簡易,農友僅需在田區設置簡便的水位管,將塑膠管埋入土下10公分,並挖空管內土壤、標示深度,當管內水面降至距管底5公分,代表水位即降至土面下5公分,或管內在土面高度處做記號,當水位降至距離記號處5公分時,這時再進行灌溉補水。
農改場嘉義分場根據國際碳排模型(DNDC)模擬結果,採乾濕灌溉的稻田每公頃可節省約21%(約2,500公噸)灌溉水量,並可減少32.5%的甲烷排放,兼顧節能減碳與作物健康,且無論是傳統慣行或有機稻作皆可採用。
農改場表示,「稻田乾濕灌溉」是水稻栽培轉型升級的重要技術之一,不僅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更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減少與環境保育等挑戰,未來將持續推廣此項友善耕作模式,期望能為農業生產帶來更多的效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