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說到「葡萄酒莊」,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想必是大片葡萄園、石牆土磚建築、酒窖擺滿橡木桶的歐洲田園風情。其實在彰化二林,也存在這樣的酒莊景色,葡萄藤與當地客家聚落的堅韌精神,孕育屬於台灣的特色葡萄酒產區,當地酒莊群落更被譽為「台灣波爾多」。
「二林的客庄家家戶戶都會釀酒,以前路邊可以看到有人賣葡萄露,其實就是紅酒。」身為在地代表性的客家酒莊之一、蘭輝酒莊第三代經營者劉致剛笑稱,對二林的客家村落而言,地酒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股自釀文化養成,早在爺爺種葡萄的年代便開始醞釀,葡萄酒就是他們的日常飲品,長輩之間甚至流傳「葡萄酒很補,小孩喝了可以治尿床」,形成獨特的地方記憶,甚至有二林人會特地前往蘭輝買酒,只為再嚐一口兒時記憶中的味道。
葡萄興衰史...為何二林曾是台灣釀酒葡萄的重要產地?
二林的客庄與葡萄種植歷史,最早可回溯至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設立了一座「源成農場」,但產量不如預期,日人紛紛離去,改為招募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移居開墾,接力種植甘蔗與水稻。
1960年代,公賣局開始與農會合作契作葡萄,種種誘因吸引農民轉種黑后與金香兩種釀酒葡萄,供應公賣局製作白蘭地與玫瑰紅,成為台灣主要的釀酒葡萄產區。而沒賣出去的葡萄,成了農家自釀的原料,由於晚收成、甜度高,因此早年的自釀酒更為甜口。
「以前這裡看出去的田,沒有其他東西,都是葡萄。」劉致剛補充,台灣加入WTO後,公賣局因成本考量,改以進口葡萄汁取代在地生產的葡萄,在葡萄賣不出去的窘境下,農民只能跟隨政策腳步,被迫改作、轉型,許多葡萄園紛紛轉種火龍果,或發展葡萄酒莊事業。
三代人堅守自然釀酒哲學 只有自己敢吃才能賣給別人!
隨著時代變遷,蘭輝的葡萄園也逐漸減產,從早年5、6甲地,到現在面積僅剩2甲。這座葡萄園如今已生長了61年,是目前台灣少見的老藤葡萄,也是劉致剛與父母堅守酒莊至今的重要原因。
劉致剛分享,一般酒莊為了維持產量,通常20、30年便砍掉重種,但蘭輝保留了自然農法栽種的老藤葡萄,雖然產量低、果實較小,但根系深,吸收更多礦物質,風味更有層次、肉質更細緻。
蘭輝留下的不只老藤,還有自然釀造手法。劉致剛透露,爺爺與父親曾特地學習工業釀造,添加人工酵母與二氧化硫,但試飲後總覺得風味不如預期,且加了食品添加物的酒,自己也不太敢喝,最終將500公升「實驗品」全數倒掉,回歸自然釀造。
自然釀造法的過程十分單純,先採收一桶最熟的葡萄,加點糖發酵,培養強勢菌種,再分至其他桶內作為酵母,剩下的酒渣則放回葡萄園當肥料。劉致剛強調,「自然酒是我們家唯一的要求!」即便酒莊現在有多款酒種,仍沒有忘記爺爺當年的堅持:只有自己敢吃的東西,才能賣給別人吃。
台灣葡萄酒超有國際潛力 連英國品酒師都看好
品嚐蘭輝的酒之前,劉致剛的母親特別提醒,「先把過去喝紅酒的概念歸零。」
這裡的葡萄酒風味顛覆認知,不光是釀造手法獨特,酸度明顯澀味少的黑后葡萄、Q彈如蒟蒻的金香葡萄,更是國際上少見的品種,適合台灣氣候生長,使酒的風味有別於西洋葡萄酒,劉致剛認為,這也是台灣葡萄酒在國際上容易獲獎的關鍵。
曾有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WSET)的品酒師到訪蘭輝後,被陳放20多年的自釀風味驚豔,甚至看好蘭輝能在國際大賽中獲得肯定。
然而本土消費者口味長年偏好洋酒,覺得台灣葡萄酒與印象中的紅酒不同,導致台灣葡萄酒雖極具國際潛力,卻仍面臨在地認同矛盾。劉致剛不禁感嘆,彷彿一定要等到國際獲獎後,才會被國內消費者看見,「我相信到今天,還是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葡萄酒莊。」
既然台灣葡萄酒具有特殊定位,屢次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為何投入葡萄酒產業的人少之又少?劉致剛坦言,與精釀啤酒與清酒相比,葡萄酒的原料取得更費工夫,從零開始打造的門檻極高,一座新的葡萄園種下後,必須等待3年才能收成製酒,零收入的同時還必須做好田間管理。
若期待申請成立酒廠、規模化量產,又受限於菸酒生產與食安規範,進而限制產業發展,劉致剛回憶,曾遇過想要入行的人前來諮詢,但最後也無疾而終。
天災、缺工、行銷困境夾擊 偏鄉酒莊靠DIY釀酒自救
二林的酒莊在全盛時期曾多達30間以上,然而經營、銷售不易,已銳減至不到10間,而蘭輝得以經營數十年,自然也有一套生存法則。但劉致剛不諱言,2015年返鄉接班後,深刻感受經營葡萄酒莊充滿許多挑戰,家人們內心也曾掙扎過是否要休息。
劉致剛形容,葡萄種植「很靠天吃飯」,這幾年葡萄不是被颱風收走,就是雨水過多、日照不足,導致葡萄甜度降低、影響品質,無法釀酒,酒莊更一度暫停釀製紅酒。
不僅如此,如同台灣多數農村遇上的瓶頸,二林也遇到人口外移、少子化、後代不願接班的問題,以往農忙期,家族親戚紛紛從外地返鄉幫忙採收,現在只剩一人作業,村裡能協助的工班平均也超過70歲,工作量有限,葡萄酒的產量因此大幅縮減,從以往每年數萬瓶,到現在每年僅能產出約2千瓶。
事實上,農業與農作是地酒的源頭,若沒有穩定的農業基礎,葡萄酒文化恐怕難以延續,當農業發展與地方創生的力量被撐起來,地酒才有機會成為台灣特色產業的一環。
為解決人力問題,蘭輝十多年前推出了DIY釀酒活動,開放遊客入園採葡萄,連帶推廣葡萄酒文化,劉致剛解釋,「一般葡萄園不太讓客人進去,擔心弄破葡萄,但釀酒使用不怕外觀毀損。」不少熟客每年都會特地前來釀一甕自己的葡萄酒。
但二林位處偏鄉、交通不便,缺乏觀光資源挹注,外地人鮮少知道二林有葡萄酒莊,如何推廣是一大難題,也因此長輩過去多半視葡萄酒為副業經營。劉致剛坦言,現在消費者習慣網路購物,偏鄉酒莊難吸引人流,「太多客人說二林太遙遠了,到不了,但台灣規定不能在網路上賣酒,這是推廣上最大的阻礙。」
貫徹客家硬頸精神!讓老藤葡萄酒與客家記憶走出自己的路
既然外地人走不進來,酒莊就自己走出去。以往不喝酒的劉致剛接棒經營後,開始深入學習釀造知識,也思考如何與其他酒莊做出差異化,展開一系列的品牌改造,重新設計酒標與包裝,進而吸引圓山飯店、無印良品邀約合作。
「這個酒如果連我自己看了都不想買,我不知道怎麼賣給客人。品質好是最基本的,但如何讓客人在眾多商品裡,把我們的酒拿起來看一看、想買,才是最重要的。」劉致剛也跳脫前兩代的酒款風味,製作屬於台灣的加烈葡萄酒,並進一步開發快速陳酒器「陳酒時木」,只要將小小的木條放入酒瓶內,便能達到橡木桶熟成的效果,且速度更快,創新嘗試吸引不少外國客人的目光。
對劉致剛而言,創新一直是最大的挑戰,但客人的認同與支持是堅持下去的動力,他開玩笑地說,客家人的硬頸精神是酒莊存續的關鍵,「還有人喜歡台灣的酒的話,我就會想辦法繼續做下去。」未來也計畫再開發新酒款,探索更多風味,延續台灣葡萄酒的獨特價值。
從爺爺的葡萄露到劉致剛的加烈葡萄酒,蘭輝酒莊儼然是二林客家自釀文化的縮影,也將三代人的釀酒智慧,濃縮在這間客家伙房與葡萄園裡,讓老藤葡萄的風土滋味,與客家生活的記憶與台灣土地的故事,繼續陳釀至下一個60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