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湧工作室/小琉球限定!淨灘換「貨幣」買東西

聯合新聞網 劉嫈楓

看見海龜被塑膠繩纏繞致死,來到海岸,比起藍天白雲,有更多時候的是大量廢棄物堆積岸上,陳人平、郭芙,兩位愛海的情侶,決定在2016年成立「海湧工作室」,要為海洋找回原來的樣貌。

「海湧」,命名靈感來自台語「海浪( hái-íng)」,光是名稱,就充滿了滿滿「海味」。曬得黝黑的皮膚,是兩人身上最好的招牌印記。算一算,1年的時間內兩人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待在海邊;就連出國渡假,陳人平和郭芙也不忘來到海邊,考察國外的海岸環境。

這對「海男、海女」,最初愛上海,理由卻各自不同。

愛上海的陳人平,時常在海裡看見大片塑膠。 圖/海湧工作室提供

成立海湧工作室前,陳人平由於就讀海洋大學,才有機會接觸海洋生態。畢業後,他成為一位朝九晚五的研究員,穩定的生活裡,卻想再做多一點事;而郭芙和朋友前往蘭嶼浮潛時,發現湛藍的海洋出現大片塑膠,觀察海龜棲息生態時,竟發現海龜在沙灘準備產卵時,竟挖出塑膠碎片。

眼見海洋環境惡化,2人決定要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起初2人的想法天馬行空,曾想過在海岸蓋起一座回收廠,也想邀集弱勢族群一起投入淨灘,再將撿拾來的廢品販售獲利,既能創造工作機會,也能解決海洋環境問題。漫無邊際的作法,終究行不通,幾經嘗試後,2人決定將核心拉回自己最擅長的教育專長,成為以「海洋教育」為核心的社會企業。

如今,海湧工作室,既是一家專門策畫淨灘活動的公司,也能走入企業、工作坊,分享海洋知識,有時還能結合創意桌遊,傳遞保育觀念。關心海洋,不再只是政府、環保團體的責任,推出創新海洋行動方案,海湧的目的只有一個:「關心海洋的行動,一點都不難」。

陳人平表示,經過行前解說後,參與淨灘活動的志工變得更加積極。 圖/劉嫈楓...

台灣就是自己的家。淨灘,撿的正是我們家園的垃圾。——海湧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

根據環保署統計,每1年,全台灣少則千場、多則萬場淨灘活動舉辦,弔詭的是,場次年年增加,但海岸布滿寶特瓶、吸管的景象,卻一次比一次驚人。

若不改變日常習慣,從源頭減量,再多的淨灘活動依然無法減少海岸的廢棄汙染。 圖...

陳人平解釋,台灣自豪垃圾分類回收徹底,但大家往往忘了當總量非常龐大,即使只有「些微」比例流入海洋,最終數量依然非常驚人。

尤其占海岸廢棄品最大宗的塑膠袋、塑膠瓶,風吹日曬裂解後,碎粒漂浮在海水當中有如魚卵,常被海中生物誤食。有的導致海龜、鯨豚、水鳥身亡,有的進入魚類身體後,再被人類吃下肚。

這道海中塑膠難題,究竟該如何解?

陳人平解釋,倘若大眾對海洋環境的保護,依然停留於末端的撿拾,再多的淨灘行動,依然趕不上海洋惡化速度。要解決,就必須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開始。

因此,每每開始淨灘前,海湧都堅持要舉辦行前講座,為參與活動的民眾,解說現在台灣所共同面臨的海洋危機。有時秀出在海岸撿到、「年資」長達30多年前的食品包裝袋,有時播放一段怵目驚心的影片……。最後,陳人平拋出問題:「你家的垃圾如果打包後,只是改放到陽台去,就等於垃圾不見了嗎?」儘管氣氛還是輕鬆,但觀眾的眼神卻不太一樣了。

從新認識海洋,再理解廢棄垃圾形成的真正原因,民眾的觀念開始翻轉,淨灘的動力變得強烈。陳人平觀察,假如沒有經過行前說明,參與淨灘的民眾總認為是在替別人清潔環境,但是當他們開始知道,淨灘就是在解決自己造成的後果,是為了自己的家園、環境盡一分力時,更能翻轉大家的日常習慣。

淨灘,串連地方的海洋守護者

除了帶領民眾走入第一線,海湧每次淨灘,也都不忘串連在地居民。陳人平解釋,多數淨灘都是外地團體帶領不同的團隊前往當地,但地方的居民其實就是最好的海洋守護者,倘若每一回都能串連再多一些居民加入,維護海洋環境的力量,才能繼續延伸、凝聚。

幾次在東北角的淨灘活動,兩人便時常和當地宮廟、店家合作,有時商借空間、有時提供無塑餐點,甚至無償培訓在地講師。

2017年,本來就愛往小琉球跑的2人,也和駐點當地的藝術家林珮瑜合作,彩繪淨灘撿拾來的廢棄玻璃,作為「海灘貨幣」,並回饋給參與淨灘民眾,讓他們能在島上消費時折抵。

海湧工作室和駐點小琉球的藝術家合作林珮瑜合作,利用廢棄玻璃彩繪成「海灘玻璃」,吸...

陳人平解釋,過往向店家推廣減塑、使用環保餐具,商家多半顧慮會造成顧客不便、影響生意,但「海灘貨幣」推出後,吸引大批人潮來到琉球,連帶也帶動島上的觀光消費,形成環境、大眾、店家的3贏局面。

成功推動屏東小琉球「海灘貨幣」後,隔年海湧還和志同道合的夥伴,挑戰難度更高的「東港王船祭」,要在5天的遶境行程中,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2018年,海湧工作室串聯青瓢、以及地方夥伴,讓三年一度舉辦,當地民眾視為盛事的...

陳人平解釋,三年一度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是當地民眾重要的繞境祭典,每回舉辦,當地居民都是舉家參與。本以為此回「減塑迎王爺」的行動,得耗費一番工夫說服,但有了不久前小琉球「海灘貨幣」的成功經驗,在開展祭典前,包括商家、轎班人員,就已紛紛熱情響應。

減塑行動,不過是舉手之勞

一面向外宣導,希望扭轉大眾的觀念,兩人在平日的生活裡,更是處處實踐自己的減塑理念。隨身攜帶環保餐具是兩人必備裝備,外食用餐時,一般人人想著要吃什麼餐點,陳人平和郭芙卻是站在餐廳外,確認店家是否使用拋棄式餐具。別人看了嫌麻煩,對兩個人而言,如此的減塑,只是生活裡的「舉手之勞」。

關於減塑,兩人「理念很堅持,態度很包容。」起初,陳人平有時看見參與淨灘活動的企業夥伴,還是準備了瓶裝水、拋棄式餐具,總是不太能諒解,後來他不再堅持,

他說:「願意來參與淨攤已是開始,即使第一步無法完全落實,但只要能開始,就能留下一個可能。」當觀念有了翻轉,埋下了行動的種子,每一次的淨灘,都是一次為自己的家園負起責任的實踐。

海洋汙染 減塑 環保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