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家電台】疫災爆發從30年前說起│專訪黃正忠(中)

聯合新聞網 劉嫈楓、陳怡臻

編按:疫情衝擊、氣候升溫,促使各界省思永續議題。2021年,更被外界喻為「永續元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永續趨勢、錯綜複雜的挑戰,急需一場「白話文運動」,為身處其中的讀者,解析關鍵議題,累積永續知識箱。

為此,新的2022年度《倡議+》也啟動Podcast節目【倡議家電台:永續Pod】,期待讓讀者變聽眾,用聽的聽懂永續議題。首集,《倡議+》特別邀請已於永續領域耕耘超過25年、為台灣永續議題重要推手KPMG安侯永續服務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分析「永續減碳大浪潮!企業行動101法則」,並將分為(上)、(中)、(下)文字整理。



Q:2021年全球、台灣對永續、減碳議題的關注,都出現了垂直式的大爆發。作為長期在永續領域分析、判讀的專家,您怎麼看待這波浪潮的來襲?它是意外?還是必然的發展?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想要了解,想趕快得到一個答案的問題,但這必須從事情演變的來龍去脈作說明。

我在1992年進入職場,距離現在約30年,當時,聯合國開始大力呼籲,正視「環境」跟「經濟」之間的衝突,並透過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訂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物種多樣性公約》,還有管理電子廢棄物跨境輸出的《巴塞爾公約》,當時臭氧層破洞的議題也開始被討論了。雖然這樣,人類還是不改變,過了2000年,聯合國又在2002年於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這次是討論「社會」跟「經濟」間的衝突,包含世界貧困落差、不安定等議題。

事實上,早在1992年,聯合國就呼籲工業化國家、已開發國家,應該以GDP的0.75%,幫助發展中或低度發展中的國家。但10年過去,也只有法國、德國稍微多一些。換句話說,就是有錢跟沒有錢的國家,或是說,低度發展跟工業化國家之間生活的文明差距,只有越來越大。世界人口越來越多,生長、居住在貧窮線下的人也越多。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 圖/攝影吳欣穎

這樣的狀況對社會穩定,基本上是不良的,所以聯合國在2000年代發起的呼籲,也出現了大量有關CSR(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我自己在2003年,把CSR導入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出版宣傳手冊,但大家還是沒有改變。

再過10年,先從2008年,世界發生金融風暴、歐債危機,發現從一個連動債包裝成金融衍生性商品,全球化之後,結果它又為歐洲金融業交叉持股,從雷曼兄弟一路延燒到不可收拾,而出現了所謂的無薪假。這波風暴也影響到台灣,當時張忠謀董事長甚至重披戰袍回到職場。

從歷史可以看見,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別都出現了在環境、社會、經濟上的警示,但你沒變,我沒變,資本市場也不變,再過10年,就來到了2020年,這時不分男女老少、有錢沒錢,全球都因自然界的反撲被Lockdown。我們得反省:如果過去30年的商業、投融資、企業發展、產品跟服務提供的模式都沒問題,地球今天會走到這個檻嗎?會變種的病毒,代表它來自大自然。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北岩銀行擠兌人潮。 圖/摘自危機百科

也就是,只要在人類反省不夠的狀況下,包含現在許多先進國家間沒辦法合作,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治理也沒辦法合作,我們就會繼續陷在這個泥沼中。這不是單一事件,全都是糾結在一起的,當物種滅絕,我們會不容易找藥醫,當氣候極度異常,病毒還一直在變異,一切都互關,這個鏈鎖的骨牌效應是我們最怕的。

近來,世界經濟論壇開始倡議一種「利害關係人的資本主義」,呼籲企業不能只想到自己,要賺環保、社會、企業三重盈餘的錢,一種與世界共好的概念。看看2020年起到現在,人類深陷新冠疫災泥沼的過程,就像把過去30年的蒼疤整個揭開,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有多長,就代表老天要我們花多少時間反省,能源、交通運輸、建築、低碳製造都該開始做改變了。想要有明天,就要放長線。

在Apple Podcast收聽:https://apple.co/3uFlmJ5

在Spotify收聽:https://spoti.fi/3BgMG1G

在KKBOX收聽:https://bit.ly/3gCCV42


近期ESG、永續議題持續升溫,受到政府、企業乃至社會大眾的關注;然而,在永續發展的路上,臺灣到底面對哪些急迫的風險挑戰?身為企業又應如何因應、甚至在其中開創新商機?

敬邀填寫【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線上問卷:辨別逃不掉的「瘋」險,逆轉不永續的未來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黃正忠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