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資源逐漸用罄-黃正忠談「台灣的永續」勝算

聯合新聞網 劉嫈楓
KPMG永續發展顧問服務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 圖/吳欣穎攝影

時間回到今年二月,疫情初爆發,大量人潮搶購口罩。產線來不及供應,民眾的口罩只能一用再用,甚或得搬出電鍋消毒應急,只為延長使用壽命。

「未來地球的發展,就宛如這片口罩的命運。石油、能源或是各項資源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歸零。這已是可預知的未來。」KPMG永續發展顧問服務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直言。

地球的資源稀缺已成必然,更是絕佳時機思考循環經濟的必要。因此日前,KPMG出版《循環經濟大不同》一書,想向大眾重新定義循環經濟的必要、創新趨勢,並找尋翻轉產業格局的新可能。

不等廢物產生 新循環經濟率先提解方

過去一提及循環經濟,多數人認為只要將各式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就能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但黃正忠而言,此種「線性」的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夠。

「在過去的時代,企業勝出的關鍵,在於取得資源多寡。然而,當大家同處於什麼都沒有的起跑線上,在有限或甚至沒有資源的歸零狀態。誰能最先提出生生不息的做法,誰就能搶得先機。」黃正忠說。

因此下一階段循環經濟最理想的模式,是要創造出具備「逆物流」的「封閉迴路」的循環方式。「線性」VS.「封閉迴路」的循環經濟指的究竟是什麼?

以大家最熟悉的保特瓶回收來說。現行運行的模式是,製造商生產物品後,經過回收再製為二手材料,而後再銷售給需要生產的廠商。換言之,生產和回收使用的企業,未必會是同一家。

保特瓶現行的回收運行模式,是製造商生產物品後,經過回收再製為二手材料,而後再銷售...

而新的「封閉迴路」循環模式,讓產出、回收使用的對象都是同一人。也因為早已意識並知道會有廢棄物的產生,生產商在前端設計時,就能將「解方」思維率先放入生產流程,而後當要二次使用時,不必經過再製加工,就能回到原始公司進行另一次使用。

不同於以往,隨著生產後,發現廢棄問題出現,再一個個提出解方。現在,則是早知結果,而預先找出解方,減少不必要的流程,並盡可能減少額外「浪費」而被棄置的資源。此種模式,從生產、製造、回收、應用,將會是同一家企業。

黃正忠打趣說:「封閉迴路的循環經濟,就是『冤有頭、債有主』的模式。」

「台灣製造」優勢定義循環創新 翻轉產業格局

此種思維的翻轉,翻轉的不光是生產和循環經濟思維,黃正忠更視為是翻轉目前台灣受限於品牌,被動代工的產業格局。

同樣疫情經驗的啟發,黃正忠認為台灣此次防疫,能在如此快速時間內打造口罩國家隊,正是因為完整的製造供應鏈。台灣如此完備的製造供應鏈,也是發展循環經濟創新服務的必備條件,更有機會率先拋出解方,取得「喊話權」。

他解釋,台灣擅長代工生產,往往受制於品牌。「不論價格、規格,總是品牌說了算。」然而,世界發展軌跡循環經濟已成為必然趨勢,未來誰能率先提出再生應用的技術,誰就能搶得機會。不同其他國家,台灣在不少領域都具備完整上下游生產技術,理當具備條件,搶先定義循環經濟的創新模式。

黃正忠認為台灣此次防疫,能在如此快速時間內打造口罩國家隊,正是因為完整的製造供應...

在台灣,黃正忠認為「紡織」、「資通訊」產業是最有能力率先發展循環經濟的創新模式。他解釋,循環經濟的創新,需要必須具備「從頭到尾」的生產技術,而台灣紡織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完整,近來不僅推出機能應用的紡織材料,在循環再生利用領域也早已投入,具備了絕佳條件。而另一個同樣具備完整生產供應鏈的資通訊產業。

打造節能低碳島 向世界貢獻解方

由於居於代工角色,台灣總是隱身在品牌之後,然而同樣是扮演生產零組件的一環,黃正忠舉例,即便不是終端消費品牌,大家卻已熟知,用於筆電最關鍵的零組件就是出自「intel」。

黃正忠解釋,台灣產業的發展,不必個個都必須走向產品品牌的發展,然而認為應該積極思考如何擴大影響力,如此一來才能替台灣下一步,找出新的產業格局,也是扭轉下一代人才發展的可能,而不是一再追著品牌,苦苦追趕,被動以對。

此次疫情,台灣已透過自己的經驗證明,具備能力,為世界貢獻解方。因此,不論循環經濟,抑或節能減碳的議題,未來,更應該積極將自身打造為低碳島的願景,當台灣一旦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證明台灣具備足夠能力貢獻解方,就能在全球新經濟版圖中找到新定位。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循環經濟 口罩 黃正忠 KPMG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