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需人類工作嗎?迎AI時代,與機器共存的預習

聯合新聞網 Giloo紀實影音/文:林欣融

自年初開始,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衝擊下,不少單位為了防疫運用科技維持正常運行,舉例來說,近期許多企業與學校積極執行遠距工作或遠距學習,以確保員工與學生在疫情肆虐期間可以安心地上班與學習。由此可見,適時地讓日常與科技協作,能大幅降低面對無可避免的災難時,面臨的生活風險。


紀錄片《人類未來方程式》探討的正是目前疫情肆虐當下,人類的兩個切身議題——工作和死亡。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與機器共存已成必然,但大眾的討論聲浪中,「科技」總是與「風險」、「衝擊」、「倫理」等負面詞彙相連在一起。在一片「科技唱衰」的評論中,體現的是人們害怕改變的心態,科技快速進步代表我們在未來將面臨巨大的生活模式改變。當我們在談論未來的工作及死亡時,其實在講的是我們自古以來生活模式的改變,那讓人措手不及。

人類以後還會繼續「工作」嗎?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自動化科技將取代的大量的工作機會導致大量的人口失業,這樣的未來在現今看來是不可避免的發展,但也有人認為自動化將帶來的只是工作本質的轉變。

《人類未來方程式》中使用檔案影像搭配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腦神經學......等專業領域學者們的訪談,以嚴謹的角度正反論述,探索未來科技拆解與重組人類與機器之間的合作模式的諸多可能,進一步精準呈現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

全球73億人口中有31億是受雇者

平均每人一週花40小時工作,一生花45年在工作上

《人類未來方程式》中不迴避地一再提起人工智慧將取代基本勞力的主張,但同時也強調人類與機器合作能創造更高的生產力,並帶給人類更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逃出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工作的無限輪迴中,同時也指出新技術往往會創造新職業,那些屬於規律性的體力活、數據處理等重複性高的工作在未來有極大的可能被取代,而非規律性的體力活、與他人互動、應用專業知識以及管理等相關工作則比較不容易被取代,可能透過科技的輔助轉換其工作模式。影片中指出,全球可能受影響的工作,超過五億個,而人類的解決之道永遠是再學習、再訓練。

科技的進步逼迫我們現在就得正視這個還沒發生的未來,在社會、政治上,如果能適應這擴張的科技失業潮,那麼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將迎向一個嶄新的和諧時代,我們和工作間的理想關係,也將會因時代而改變。

人類「2.0」?科技可以讓你我「永生」嗎?

僅在一百年前,全世界的平均壽命約31歲,今日是71歲。

一百年前的人們肯定沒想過,今日人類的平均壽命能夠遠遠超出以往30年,科技發展至今日,未來一百年後或許就有可能使人類得到更長的壽命,甚至是「永生」,即使可能會造成人口過剩或是宗教上的爭執等問題,《人類未來方程式》中指出當人類擁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和調整,這些我們現在視之為問題的種種,很可能不會出現,或者不至於成為問題。

每天大約有15萬兩千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二是死於老年相關疾病。

《人類未來方程式》中的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假設,當科技真正的可以克服生物學上的限制,讓我們的肉體脫離必然的衰老與毀壞,有一天我們或許能將心智上載至晶片裡,得以獲得永生,影片中的專家表示這些如多年前的科幻小說劇情的假設,正慢慢發生在現實中,且已經有人投入鉅資研究,以求實現。

當科技有能力阻止死亡時,人類就有了決定自己何時該死亡的權利,在未來的世界裡,死亡是否會成為一種生命中的追求與目的?

《人類未來方程式》裡暗示數位科技不是將達到永生不朽的願望作為終極目的而存在,而是為了增加我們生活上的選擇,使人類迎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人類未來方程式》不打算斥責科技如何毀滅世界,也絕非讚頌機器科學才是人類唯一的明路,影片以聚焦在科技與社會的雙向關係的觀點,溫和切入兩大人生無可避面的人類體驗——工作與死亡,帶領觀眾從社會學、科學、哲學等無數領域的專家的視角,清晰看見社會與科技間互相形塑的動態圖像。

——關於Giloo紀實影音——

Giloo的命名,源自於「紀錄」的發音,是台灣唯一以議題為導向的影音平台,搜羅台灣與世界最重要的紀實電影,打造專屬於議題與知識影像的文化社群。

https://giloo.ist/

《人類未來方程式》線上觀影連結:http://bit.ly/2Wnygu5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科技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AI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