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亞太碳市場?亞洲碳價恐進一步下跌
總統川普的關稅措施可能減緩亞太地區碳市場的採用與擴展,而亞太地區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5,也一直是碳交易市場成長的主要推動力。
彭博資訊報導,儘管亞太地區碳排放交易系統(ETS)迅速發展,但在該系統僅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6%,而且需求疲軟、流動性不足,使得碳價仍遠低於歐洲市場。國際碳市場顧問公司Climate Focus合夥人 米科瓦伊奇克表示,如果川普的貿易政策與關稅導致亞太低區經濟成長減緩,可能放慢政治推動碳市場的急迫性。
從泰國到越南,亞太地區愈來愈多政府正努力為碳排放定價,以符合更嚴格的全球規定,例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時,中國大陸和南韓正拓展它們現有的碳交易系統,以涵蓋更多高污染產業。
然而,彭博行業研究高級助理分析師Chia Chen表示,如果川普的關稅壓抑了全球貿易,亞洲碳價可能會進一步下跌,碳定價政策的推行速度也將減慢。
她說:「如果美國對亞洲商品加徵更多關稅,這些國家將難以提高碳價,因為這就像是在關稅之上再加關稅」,「最終,可能會嚴重打擊他們的經濟」。
目前,中國生態環境部計劃在今年將碳排放交易市場範圍從發電擴展至水泥、鋼鐵和鋁業;印度環境、森林與氣候變遷部去年7月公布「碳權交易計畫」的詳細規定,預定2026年全面實施,初期涵蓋鋁業、水泥、鋼鐵和石化等九個產業;印尼則將國內碳交易市場開放給外國投資者,財政部也有意對碳排放徵稅,首先針對發電廠,隨後擴展至交通運輸業。
在日本,經產省考慮擴大碳排放交易市場,納入年排放超過10萬噸二氧化碳的企業。從2026年度起,將有多達400家企業納入該系統,主要為鋼鐵、石油和汽車產業;台灣環境部計劃自2026年起對高碳排放企業徵收碳費,針對鋼鐵與半導體產業,這兩大產業合計占全台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在越南,根據彭博見到的政策草案,越南可能會將其碳排放交易市場推出時間延後至2028年,比原定計畫晚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