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法。 圖/張皓婷攝影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法。 圖/張皓婷攝影

編按:台灣校園霸凌事件頻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份《每日的必修課:#終止校園暴力》就曾指出,13-15歲青少年有超過半數曾遭遇霸凌;去年11月,兒童福利聯盟所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台灣有近15%青少年遭遇霸凌。

經過多年倡導,為何新世代校園霸凌問題依舊?新世代身處社群文化、大量資訊下,是否讓校園霸凌議題變得錯綜複雜?家長、教師如何及早發現孩子遭到霸凌?一味靠著懲罰又是否能杜絕霸凌?關注兒少議題超過30年的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白麗芳,分享兒福聯盟針對「校園霸凌議題」第一線觀察,並提出關鍵解方。


打開網頁搜尋「校園霸凌」,充斥著一條又一條令人心碎的新聞標題,「學童遭扯髮、打頭、火燒霸凌 施暴學生引公憤」、「基隆某高職傳霸凌事件 校內無障礙廁所施暴4打1」、「國小生裝黃金葛汁下毒報復 再爆受害生『被同學持美工刀威嚇』」⋯⋯。在數不清的案件中,甚至有受害學生承受不住壓力而輕生,或在暴力事件下喪命。

兒童福利聯盟(簡稱兒福聯盟)《2023臺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指出,有15.1%兒少有被霸凌的經驗。而根據CRC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資訊網公布的「校園霸凌通報及確認件數統計」,全台霸凌通報件數連年攀升,2022年國小至高中職的霸凌通報件數多達1791件,但確認成案件數卻僅205件,成案率約10%。

台灣校園教育現場,正面臨哪樣的難題?

霸凌戰場無限擴大 從現實到虛擬24小時不間斷

現在大家理解的「校園霸凌」一詞,是兒福聯盟20年前從西方帶進台灣社會,國內民眾才逐漸理解。關注兒少議題超過30年的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坦言,兒福聯盟最初只是想開辦一支傾聽孩子心事的兒童專線,沒想到意外發現學校的人際關係衝突是許多孩子的共同煩惱,也因此投入霸凌議題研究。

其中肢體、言語、關係、性霸凌都是校園中常見的霸凌類型,霸凌的原因則五花八門,外表、個性或性別氣質都可能是霸凌者攻擊他人的理由。近年更因新媒體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霸凌悄悄進入學生日常,影響身心於無形。

而在霸凌行為出現前的「微歧視」也讓許多學生相當困擾,兒福聯盟2023年進行調查也發現,被無意識歧視、侵犯的微歧視兒少中,遭霸凌比例為34.2%,是沒有被微歧視兒少的5倍以上。

白麗芳解釋,霸凌除了是持續性的行為,通常也不會只有一種手段,經常是交錯發生。

除了肢體與言語霸凌可能同時並存,在網路興起後,戰場更從線下延伸至線上,霸凌的力道與時間都被強化,孩子就算回到家也躲不過同儕24小時不間斷的排擠、訕笑、辱罵,在最在乎同儕認同的青春期,內心更是難受。

2023年全台有15.1%兒少曾有過被霸凌經驗,白麗芳分享,兒福聯盟過往的調查中,數字最高曾達20%。 圖/張皓婷攝影
2023年全台有15.1%兒少曾有過被霸凌經驗,白麗芳分享,兒福聯盟過往的調查中,數字最高曾達20%。 圖/張皓婷攝影

記過不是唯一解方 霸凌加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而面對霸凌問題,對施行者祭出懲罰是不夠的。白麗芳分析,若進一步探討霸凌者的動機,經常發現,霸凌學生背後也另有難題。

他們可能曾是霸凌受害者、原生家庭有困難或學習成就低落,「霸凌者常常也有自身的困難,這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只關注事發後的處罰沒有用。」

她直言,「懲處並非霸凌的唯一解方,不是發生衝突,師長就動輒記過、寫悔過書,學校應該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學習如何面對人際衝突」,也就是說,關鍵在前端的輔導、預防機制是否完善。

像是透過校園和班級內的宣導,帶領學生接納他人與自己不同的特質,白麗芳說,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也沒有非把班上所有人都當好朋友不可,但是人與人之間應該維持基本的尊重

從教育開始打基礎,學會同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白麗芳強調,「很多人覺得教育很慢,但教育就是在生活當中進行。」比起直接懲處,做好前端教育更重要。

她舉例,在瑞典有敏感教育,提升孩子們對不同議題的敏感度,明白哪些事情不適合開玩笑,才能有效減少歧視、預防霸凌;韓國則有修復式生活教育,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由大人帶領雙方坐下來討論如何修補關係。

面對霸凌問題,從預防做起,白麗芳認為應從教育中讓孩子學會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圖/張皓婷攝影
面對霸凌問題,從預防做起,白麗芳認為應從教育中讓孩子學會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圖/張皓婷攝影

同儕不袖手旁觀、大人不急給建議

此外,不少反霸凌宣導鼓勵旁觀者主動幫助被霸凌的同學,不過旁觀者難免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目標,因此不敢挺身而出。

對此,白麗芳指出,所謂「站出來」並不是要孩子們盲目發聲,而是可以嘗試緩和當下氣氛,或私下向信任的師長求助,當越來越多正義、友善的旁觀者伸手協助,校園和班級才能友善經營,最忌諱是旁觀者在一旁起鬨,讓霸凌者產生自己很威風的錯覺。

不過兒福聯盟多年下來也觀察到,許多被霸凌的孩子不敢讓師長和父母知道真相,擔心情況更加失控,或是拒絕收到大人給的無效建議,最典型的回應不外乎「不要理他就好」、「你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不然人家為什麼這樣對你」,反而讓孩子覺得講出真相無濟於事。

白麗芳建議大人先別急著給建議或否定,當遇到孩子求助,可以採取「眼耳心腦口」五字訣,先用雙眼觀察孩子近況,例如成績有沒有退步、吃不下飯,接著傾聽孩子最近的心情,同理他們,再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遭遇霸凌不敢求救!擔心遭貼「問題」標籤

其實教育部針對霸凌也有訂定應對機制,教育部提倡的三級輔導機制,包含初級的全校性輔導工作、次級由輔導室主導的介入性輔導,以及第三級由縣市層級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的處遇性輔導。

但白麗芳透露,實際的情況是,輔導老師除了諮商與輔導,還要負責生涯輔導與性向測驗,工作量龐大,輔導室量能有限,通常優先處理霸凌情節嚴重者。

另一個問題則是願意走進輔導室的孩子比例相當低,深入追究才發現,原來利用上課時間請假去輔導室,必須填寫假單,再經由班級幹部轉交給老師,經常弄得全班皆知,擔心被同學貼上「有問題的人」的標籤,考驗學校對於受害學生的保護機制。對此,也有兒少委員會的兒少代表們提出相當務實的建議,例如建立線上預約系統或寄Email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將進行第二次修法,但不少民間團體指出修正草案仍有待改進。 圖/張皓婷攝影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將進行第二次修法,但不少民間團體指出修正草案仍有待改進。 圖/張皓婷攝影

校園霸凌事件並非無法可管!但光靠法律,足夠嗎?

面對校園霸凌事件,台灣並非無法可管。教育部2012年頒布《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目前正準備進行第二次修法,包含由校方組成校園防制小組、情節輕微以調解處理,以及將師對生霸凌從規範中移除,改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規範,為校園霸凌事件建立更全面的處理流程,但該草案卻引起民間團體不滿。

白麗芳質疑,情節輕微、霸凌不成立的個案進入調解程序,後續的輔導量能與資源足夠嗎?學校老師具備調解的專業嗎?此外,從學校的審查小組受理案件到霸凌案確定成立,耗費數月調查,過程中經常是被霸凌的孩子無法承受壓力而被迫轉校。

「每一個申報的孩子都在受苦,但大家追求的好像只是案件成立或不成立,難道不成立就不用處理嗎?」白麗芳表示,過去經常看見家長在霸凌案不成立後,直接上法院提告,但將校園事件司法化究竟教會孩子什麼?

白麗芳提醒,《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的目的應該是防制而非處置,不是把犯錯的孩子記過、退學就解決了,「現在的準則非常法律思維,應該要納入更多輔導教育的觀念。」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印尼淨零小學像一座迷你植物園 綠建築校舍沒冷氣、靠自然光不開燈

印尼淨零小學像一座迷你植物園 綠建築校舍沒冷氣、靠自然光不開燈

碳交所上架首批綠碳專案 將透過衛星資料分析綠化成效

碳交所上架首批綠碳專案 將透過衛星資料分析綠化成效

經濟部推首張國家級淨零人才證書 超過200間台企承諾優先聘用

經濟部推首張國家級淨零人才證書 超過200間台企承諾優先聘用

二級保育朱鸝雛鳥意外跌落亡 公所緊急在樹下鋪稻草緩衝墊

二級保育朱鸝雛鳥意外跌落亡 公所緊急在樹下鋪稻草緩衝墊

最新文章

邊緣青年登台演出「自傳劇」 戲劇治療不只抒發情緒也紓解困境

邊緣青年登台演出「自傳劇」 戲劇治療不只抒發情緒也紓解困境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圓滿落幕!邊逛邊學 票選即刻實踐的3大生活行動出爐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圓滿落幕!邊逛邊學 票選即刻實踐的3大生活行動出爐

一起把永續融入生活!首屆《永續好日子》松菸登場 近萬民眾熱情響應、把握最後一天大獎帶回家

一起把永續融入生活!首屆《永續好日子》松菸登場 近萬民眾熱情響應、把握最後一天大獎帶回家

台大也通過「多元文化假」 每學期可請2天參加節慶活動

台大也通過「多元文化假」 每學期可請2天參加節慶活動

孩子被霸凌別以暴制暴、家長互告 6招有效處理衝突

孩子被霸凌別以暴制暴、家長互告 6招有效處理衝突

孩子被霸凌陷入自責、憂鬱怎麼辦?大人做好3件事有助改善情緒

孩子被霸凌陷入自責、憂鬱怎麼辦?大人做好3件事有助改善情緒